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9:36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2023高一地理5月线上月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

<p>地理试题</p><p>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p><p>大约在2023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2023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p><p>   </p><p>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p><p>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p><p>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p><p>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p><p>A.土层深厚但贫瘠,多冻土,生物多样性少</p><p>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p><p>C.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p><p>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 御寒冷的牦牛为主</p><p>右上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p><p>3.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特性或规律是(   )</p><p>A.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p><p>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p><p>4.黑龙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p><p>A.①         B.②      C.③          D.④</p><p>5.下图所示内容反应自然带的(    )</p><p>A.植被高度变化B.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带分异D.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p><p>读我国某地图及四地年降水量(m m)统计资料,回答下列各题。</p><p>      </p><p>6.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p><p>A.海拔高度    B.距海远近    C.地形地貌    D.地表植被</p><p>7.关于 ①→②→③→④的叙述,正确的是</p><p>A.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体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p><p>C.植被由荒漠→草原→森林逐渐过渡      D.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p><p>8.某地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体现了</p><p>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p><p>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9.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影响我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p><p>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C.热量资源    D.能源资源</p><p>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图”</p><p> </p><p>10.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②的是(   )</p><p>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印度</p><p>11.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势的是(   )</p><p>A.①      B.②   C.③      D.没有</p><p>12.模式①到模式②转变的起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p><p>A.出生率 医疗进步B.死亡率 生产力   C.出生率 生产力D.死亡率 社会福利</p><p>13.2023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p><p>A.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B.环境承载力</p><p>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p><p>“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老人。每年110万“候鸟老人”涌向海南,他们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p><p> </p><p>14.吸引“候鸟老人”冬季迁入海南省的主要原因是(   )</p><p>A.经济条件    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    D.婚姻家庭</p><p>15.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p><p>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B.带动服务业发展    C.环境承载力提高 D.资源消耗降低</p><p>下图是2023~2023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及预测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p><p> </p><p>1 6.图中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p><p>A.由欧洲国家迁往亚洲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p><p>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北半球国家迁往南半球国家</p><p>17.人口迁移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p><p>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p><p>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迁入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剧</p><p>读某城镇略图,完成下列各题。</p><p> </p><p>18.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p><p>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p><p>C.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D.商业 区、住宅区、工业区</p><p>19.若甲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p><p>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p><p>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p><p> 墨西哥城人口近2023万,预计到2023年人口达2023万,为世界第一大城市,该城环境污染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每天墨西哥笼罩在黄色烟雾之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市区人口超过2023万,近20年来,上海改善了交通状况,人均居住面积和绿地面积均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城市环境问 题正日益好转。完成下列各题。</p><p>20.墨西哥大气主要污染源是(   )  </p><p>①汽车尾气   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③氮氧化物   ④固体废弃物</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21 .墨西哥城的城市问题的治理,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是(   )</p><p>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扩大城市规模③边污染边治理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p><p> </p><p>22、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    )</p><p>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023万</p><p>C、约10%的人 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p><p>23、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p><p>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p><p>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p><p>下图为甲、乙、丙 、丁四个国家某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p><p> </p><p>24.关于图中四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B.乙国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p><p>C.丙国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D.丁国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p><p>25.有关乙、丙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乙国城市化进程缓慢    B.丙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p><p>C.乙国劳动力不够充足    D.两国城市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p><p>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p><p>26.“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口的老龄化。(   )</p><p>27.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资源丰富程度,与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没有关系。(   )</p><p>28.受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低于发展中国家。</p><p>29.一般说来离婚率越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      )</p><p>30.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多。(   )</p><p>三、读图题(每空2分,共20分)</p><p>读“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分析回答下面各题。</p><p> </p><p>31.城市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占__________比重。</p><p>32.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__________曲线。</p><p>33.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速度__________(快、慢),目前处于城市化____________(初期、中期、后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______,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p><p> </p><p>地理答案解析</p><p>1.    B结合图示信息及各 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导致多冰川、冻土,因此①因为地势高,气温低。那么②就应该是地势高导致的空气稀薄,③就应该是空气稀薄导致的太阳辐射强,故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p><p>2.A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故A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p><p>3. D图中各要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因素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D对。</p><p>4. B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故B对。</p><p>5.B图示由雨林到冰盖变化主要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项正确。图中无法看出植被高度的变化规律,A项错误。垂直地带分异以热量和水分作为分异基础,主要是高度的变化引起,与图示不符,C项错误。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的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D项错误。</p><p>6.B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从我国沿海到西北内地地区降水逐渐减少,主要是自东向西距海越远导致降水减少,即距海远近导致降水的差异,B正确。</p><p>7.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从我国沿海到西北内地地区降水逐渐减少,导致①→②→③→④植被呈现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故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p><p>8.C同一地点不同节气农事活动的海拔高度存在差异,体现垂直方向气温的差异使农事活动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所以C正确。</p><p>9.B影响一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而根据短板效应,其容量大小是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的,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故选B</p><p>10. D根据“人口增长模式图”可知①是高-高-低模式②是高-低-高模式 ③是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低-低-低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高-低-高模式。故美国、日本都是③,我们国家也已进入三低模式,只有印度符合②。</p><p>11.C低-低-低模式由于长期的低出生率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故C正确。</p><p>12.B   模式①到模式②转变的起因是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故B 对。</p><p>13.C 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是指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其含义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容量。</p><p>14.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省位于我国热带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气温条件不太适合老人过冬,因此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由此可知,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C符合题意;经济因素、养老设施、婚姻家庭等因素,也对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首要因素,排除A、B、D。</p><p>15.B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与老人生活养老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即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主要与当地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有关,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对当地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A、C错误;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使当地资源消耗增多,不会降低,D错误。</p><p>16.B根据坐标图可知,纵轴表示平均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不难看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是负值,说明发展中国家是人口迁出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是人口迁入的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B正确。</p><p>17.C人口迁入增大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A错误;人口迁出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B错误;人口迁入缓解了迁入地的劳动力短缺,促进了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C正确;迁入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减轻,D错误。</p><p>18.C   ①位于市中心外围,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②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应属于商业区;③位于城市外围,盛行风下风地带,河流下游,应为工业区。选项C正确。</p><p>19.D   选项 A.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专、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都不是描述的自然环境,所以A、B、C都错;甲区域位于河流上游,依山傍水。选项D正确。</p><p>20.A   由材料可知,”墨西哥城人口近2023万,预计到2023年人口达2023万,为世界第一大城市,该城环境污染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其大气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和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故选A。</p><p>21.D   根据题干提示:近20年来,上海改善了交通状况,人均居住面积和绿地面积均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城市环境问题正日益好转。说明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有利于改善交通状况,有利于增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绿地面积,从而有利于治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故选D。</p><p>22.A根据图中信 息可知该地的总人口为2023万,农村人口约为250万,其城市人口比重为90%,城市化水平很高故A正确。</p><p>23.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0%,农村人口只占10%,这么少的人口养活这么多的人,说明其生产力水平高,产出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故B对。</p><p>24.B由图可知,四国中甲国自然增长率最大,故A项错误;乙国人口上升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5%、1%、1.5%,属于“高一低一高”模式,故B项正确;丙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最可能是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丁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属于原始型,故D项错误。</p><p>25.B乙国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故A项错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故C项错误;丙国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故B项正确;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该类国家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p><p>26.√ “二孩”政策会导致生育率的回升或新出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年轻人口的比例,进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的速度减慢,可以说,出生人口的增加会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因此,该表述是正确的。</p><p>27.×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大小取决于区域内能持续供养人口数量最 少的因素,即区域的制约因素。人口受教育水平与消费观念有关,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与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有关系。说法错误。</p><p>28.× 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有的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也较低,比如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p><p>29.×离婚率高、婚姻关系不稳定长期存在的地区,人口出生率会降低。</p><p>30.×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因此错误。</p><p>31.城市人口    总人口</p><p>32.①②</p><p>33. 起步早   水平高    慢后期   逆城市化   衰落</p><p>整体分析:该题以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为材料,考查城市化的标志、特点和问题。</p><p>(31)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p>(32)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则可知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①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②曲线。</p><p>(33)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城市化也早,因而城市化特点是起步早,目前水平高,发展缓慢,目前处于 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空洞化或衰落,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这种现象为逆城市化现象。</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2023高一地理5月线上月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