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究竟从哪里来?或要一直追溯到宇宙起源时期
<p>北京时间10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水可谓无处不在,雨雪冰霜,江河湖海……我们身边四处可见水的身影,但很少有人会问“水究竟从何而来”。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十分复杂,恐怕要一直追溯到宇宙起源时期。</p> <p>在宇宙大爆炸刚刚发生时,质子、中子和电子都在高达100亿度的高温下挤成一团。利用这些基本构件,仅仅过了数分钟,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两种轻元素便开始成形,这一过程名叫“核合成”。较重的元素则出现得较晚一些,由轻元素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炸期间的核聚变合成。随着时间的流逝,恒星中诞生的重元素越来越多,包括氧在内的各种元素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太空之中,与更轻的元素相互混合。</p> <p>当然,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形成与后续水的形成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就算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混合在了一起,也需要能量的激发才能变成水。这是一个十分激烈的反应过程,目前科学家仍未找到在地球上安全合成水的方法。</p> <p>那么,地球上覆盖的江河湖海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科学家还不清楚答案,不过已经提出了一些设想。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大约40亿年前,地球表面曾遭到过成百上千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的轰击。看看月球表面密密麻麻的环形山,你就能大概想象出地球当时是什么情况了。而该理论称,击中地球的这些小行星和彗星并不是普通的岩石,而是一种类似“海绵”的东西,里面储存的水分在撞击地表之后便释放到了地球上。</p> <p>虽然天文学家已经证实,小行星和彗星中的确存在水分,但该理论还是遭到了部分科学家的质疑:地球海洋中的水量如此庞大,光凭小行星和彗星撞击也许无法提供足够多的水。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海尔·波普彗星中所含的重水(即由一个氢原子、一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远比地球海洋中多得多,这说明要么撞击地球的彗星与小行星和海尔·波普彗星大相径庭,要么地球上的普通水(即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另有</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