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通过DNA重构人类远古近亲的样貌
<p><strong>人类家族画像</strong></p><p>这项研究一经公布,就在人类研究界炸开了锅,研究者竞相把预测的测量结果与其它遗骸作比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秀杰在电子邮件中称,重建的丹尼索瓦人相貌特征,似乎与中国北部发现的许家窑人遗骸很相似。</p><p>不过,并非所有重建的相貌特征都与迄今发现的丹尼索瓦人遗骸相匹配,比如牙釉质厚度和指尖宽度。不过,丹尼索瓦人化石形态学著名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古人类学家Bence Viola认为,过于关注这些特征反而会忽视全局。</p><p>“我觉得他们能做出这项成果,真的很了不起。”他强调,该团队利用有限的信息做到了极致。他说,该预测模型仅靠数据,无法足够准确地鉴定出小化石是否确切属于尼安德特人,但对于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引。</p><p>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hris Stringer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这项成果很激动人心,使人类从远古基因组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进了一步。”不过,他补充道,该研究“依赖于一个复杂的推断链条”,这必须经过科学界的评估。</p><p>比如说,新西兰梅西大学的Murray Cox就指出,目前还不清楚该研究忽视了丹尼索瓦人群体里的多少变种。丹尼索瓦人的遗传学研究,包括Murray Cox自己的研究都表明,该群体的分布范围大得惊人,某些群体甚至相互独立地演化了几万年。某一支丹尼索瓦人与另一支丹尼索瓦人之间的差异,几乎相当于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差异。</p><p>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灵长类遗传及表观遗传学的博士后Genevieve Housman认为,甲基化模式与骨骼特征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不确定性。</p><p>美国转译基因组研究所的人类基因组学专家Nicholas Banovich称,导致基因失去功能的基因突变,就像是电灯开关:基因要么开,要么关。然而,甲基化作用,更像是一个音量旋钮,精确控制着基因活性的大小。因此,正如该研究作者们自己所强调的,他们重建的骨骼特征,只有在与现代人类或尼安德特人做比较时,才可以认为是很独特。目前人们仍然无法量化这类变化或差异。</p><p>不过,Murray Cox及其他人对这项研究仍然很兴奋。他说:“我们对丹尼索瓦人的形态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每一项小小的新发现都很了不起。”</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