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9:07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p>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p><p>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p><p>2、地质作用表现:</p><p>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p><p>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p><p>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p><p>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p><p>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p><p>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p><p>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p><p>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p><p>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p><p>地质构造的类型:</p><p>(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p><p>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p><p>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p><p>(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p><p>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小结</p><p>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p><p>(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p><p>(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p><p>(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p><p>(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p><p>(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p><p>(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p><p>(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p><p>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p><p>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p><p>(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p><p>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p><p>(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p><p>(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p><p>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p><p>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p><p>(1)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p><p>(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p><p>(3)板块边界与地貌</p><p>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p><p>(4)板块学说的应用 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p><p>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p>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p><p>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p><p>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p><p>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p>(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p><p>(2)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p><p>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p><p>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p><p>(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p><p>(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p><p>(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p><p>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p><p>如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p><p>(1)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p><p>(2)外因: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p><p>(3)过程:水土流失。</p><p>(4)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p><p>(5)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p><p>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p><p>(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p><p>(2)表现: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p><p>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p><p>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p>(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案例: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p><p>(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案例: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p><p>(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p><p>垂直带谱规律: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p><p>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p><p>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p><p>(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p><p>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p><p>(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p><p>(2)基带的判断: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p><p>(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p><p>(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p><p>(5)雪线高低的判断: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2023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p><p>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p><p>案例分析: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暖流的影响</p><p>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海陆因素。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p><p>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地形因素。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