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计划
<p>一、课标要求:</p><p>●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p><p>●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p><p>●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p><p>●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p>●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p><p>●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p><p>●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p><p>●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p><p>二、教材分析:</p><p>《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p><p>“世界的气候”中,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气候分布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计活动从四个方面分别举出实例,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p><p>总之,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p><p>三、知识结构:</p><p>本章知识结构如下: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