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一地理12月阶段试题(含答案山东泰安宁阳一中)
<p>宁阳一中2023级高一阶段性考试二</p><p>地 理 试 题</p><p>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p><p>下图为2023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p><p>1.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p><p>A.20~24岁 B.25~29岁C.30~34岁 D.35~39岁</p><p>2.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p><p>A.出生率大幅下降 B.死亡率迅速上升</p><p>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 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p><p>3.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p><p>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p><p>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p><p>4.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可知我国()</p><p>A.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长期持续</p><p>B.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不断加大</p><p>C.目前“城乡倒置”与人口迁移有关系</p><p>D.P点时城乡老年人口数量相等</p><p>读俄罗斯2023~2023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5~6题。</p><p>5.2023年俄罗斯人口增长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最有可能是()</p><p>A.鼓励移民政策起实效B.开放生育政策见成果</p><p>C.医疗技术突飞猛进D.局势动荡</p><p>6.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对该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p><p>A.提高环境承载力B.缓解就业压力</p><p>C.繁荣劳动力市场D.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p><p>7、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p><p>C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p><p>8、a、b两地距c地分别为300㎞,200㎞。当c地地下15㎞处发生地震时,可能存在的现象有( )</p><p>①a、b两地烈度不同 ②a、b两地烈度相同</p><p>③c地居民会感觉到先水平摇动,后上下颠簸 ④地震传到a地时,方向垂直地面</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9.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p><p>A.气旋B.反气旋</p><p>C.锋面气旋 D.冷锋</p><p>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据此回答10~11题。</p><p>10.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p><p>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扬沙、沙尘暴天气③暴雨洪涝天气④干旱天气</p><p>A.①②B.②③</p><p>C.③④ D.①③</p><p>11.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p><p>①青藏高原②滇南各地③海南岛④塔里木盆地</p><p>A.①②③B.②③④</p><p>C.①③④ D.①②④</p><p>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p><p>12.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p><p>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p><p>C.春旱、暴雪、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p><p>13.该地区最有可能是()</p><p>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p><p>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p><p>2023年12月12日,长1 432千米,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读海河流域局部图,完成下题。</p><p>14.(2023浙江1月学考,28,2分)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有()</p><p>①夏季暴雨集中②城市化水平高</p><p>③地势低平④春季台风频繁</p><p>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p><p>图9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0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5-16题。</p><p>图9 图10</p><p>15.图9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16.甲处洋流的影响是</p><p>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p><p>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p><p>2023年4月5日,我国帆船物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p><p>17、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p><p>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p><p>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p><p>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沿非洲西南</p><p>大西洋海岸延伸2 100 km。读图,回答18~19题。</p><p>18.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因素是()</p><p>A.地形 B.降水</p><p>C.大气环流 D.洋流</p><p>19.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p><p>A.寒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p><p>B.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泥沙</p><p>C.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p><p>D.东南信风带来大量鱼类饵料</p><p>下图示意某海域洋流分布。读图,完成20~21题。</p><p>20.对图中②洋流形成起重要作用的风带是()</p><p>A.北半球信风带 B.南半球信风带</p><p>C.北半球西风带 D.南半球西风带</p><p>21.关于图中四个洋流对陆地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在①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纬度范围广</p><p>B.在②洋流影响下,大陆沿岸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p><p>C.受③洋流影响,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东西跨度宽广</p><p>D.洋流④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p><p>22.下图表示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模式图的是( )</p><p>23.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北京 4、5 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 6、7月份,原因是</p><p>A. 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p><p>B. 4、5月份降水较少</p><p>C. 4、5月份白昼最长</p><p>D. 4、5月份多沙尘天气</p><p>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p><p>24.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p><p>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p><p>25.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p><p>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p><p>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p><p>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p><p>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p><p>图9是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6~27题。</p><p>26.赤道地区不是全球年均温最高的地区,其原因与上图中有关的序号是( )</p><p>A.① B.② C.③ D.⑤</p><p>27.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其原因与上图中有关的序号是( )</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图4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读图回答28~29题。</p><p>28.当海风出现时,图中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 )</p><p>A.MNQP B.MNPQ C.QPMN D.QPNM</p><p>29.从冬季到夏季的期间,海陆风风力的变化趋势是( )</p><p>A.两者均加强 B.两者均减弱( )</p><p>C.海风加强,陆风减弱 D.陆风加强,海风减弱</p><p>图10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30~31题。</p><p>30.若此图表示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p><p>A.⑦或⑧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⑥或⑦</p><p>31.若此图表示近地面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p><p>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④或⑥ D.⑥或⑦</p><p>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2----35题。</p><p>32. “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作用增强。</p><p>A. ① B. ② C. ③ D. ④</p><p>33.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p><p>A. ① B. ② C. ③ D. ④</p><p>34.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p><p>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p><p>C. ①—④—②—③ D. ④—②—③—①</p><p>35.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p><p>A. ①增强 B. ②不变 C. ③减弱 D. ④增强</p><p>36. 影响表中南、北方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p><p>A. 纬度 B. 地形 C. 气象条件 D. 海陆位置</p><p>37. 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p><p>A. 北京 B. 济南 C. 上海 D. 福州</p><p>右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p><p>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p><p>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回答38--40小题。</p><p>38. 图中③曲线表示</p><p>A.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p><p>B.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p><p>C.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p><p>D.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p><p>39. ④曲线表示的太阳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p><p>A. 地势较高 B. 冰川面积大</p><p>C. 空气稀薄 D. 气候干燥</p><p>40 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p><p>A. ① B. ② C. ③ D. ④</p><p>读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回答41-42题。</p><p>41图中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p><p>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①>④</p><p>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p><p>42. 关于该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p><p>B.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p><p>C. 近地面风由③地吹向②地</p><p>D. ③地多晴朗天气</p><p>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图回答43-44题。</p><p>43 郊区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是因为</p><p>A. 郊区绿地能过滤城市的污染物质</p><p>B. 郊区绿地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p><p>C. 郊区绿地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p><p>D. 郊区绿地能减弱市区噪音,就近吸收固体废弃物</p><p>44. 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的理想距离是离城市</p><p>A. 5.6 km B. 10.15 km C. 12.5 km D. 101.50 km</p><p>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读图,回答45~46题。</p><p>45.上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p><p>A.变质岩B.花岗岩</p><p>C.玄武岩D.石灰岩</p><p>46.关于上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p><p>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p><p>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p><p>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p><p>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p><p>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47~48题。</p><p>47.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p><p>A.褶皱 B.背斜</p><p>C.向斜 D.断层</p><p>48.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p><p>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p><p>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p><p>49.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其中图序与选项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对应的是 ( )</p><p>A.①中国 ②美国 ③俄罗斯 ④拉美 B.①中国 ②俄罗斯 ③美国 ④拉美</p><p>C.①拉美 ②中国 ③俄罗斯 ④美国 D.①中国 ②拉美 ③俄罗斯 ④美国</p><p>50.西伯利亚、撒哈拉沙漠、亚马孙河流域、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共同原因是( )</p><p>A、资源贫乏B、海拔太高</p><p>C、城市太少D、自然条件恶劣</p><p>二、综合题(25分)</p><p>51.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1)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p><p>(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p><p>52.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p><p>(1)图中A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曲线的位置都较高,相距很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这说明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有时出现_____增长。该时段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 __。</p><p>(2)图中B、C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其中C阶段出生率开始明显__________,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为___________阶段。目前,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处在这一阶段。</p><p>(3)图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p><p>(4)由图中分析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以 __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进而又引起了__________的下降,而二者的下降又是由___________的发展所决定的。</p><p>(5)C阶段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