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8:40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万能解题技巧

<p>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知识点有:厄尔尼诺、陆地环境、台风、地理的区域分布、地震、海洋沙漠化效应,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p><p>知识点:厄尔尼诺</p><p>⒈概念:“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p><p>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p><p>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p><p>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p><p>知识点:陆地环境</p><p>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p><p>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p><p>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p><p>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p><p>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p><p>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p><p>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p><p>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p><p>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p><p>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p><p>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p><p>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p><p>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p><p>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p><p>点击查看: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p><p>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p><p>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p><p>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p><p>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p><p>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p><p>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p><p>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p><p>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p><p>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p><p>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p><p>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p><p>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p><p>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p><p>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p><p>知识点:台风</p><p>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p><p>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p><p>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p><p>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p><p>知识点: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p><p>⑴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p><p>⑵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p><p>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p><p>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p><p>⑶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p><p>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p><p>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p><p>⑷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p><p>⑸世界主要金融中心</p><p>①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p><p>②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p><p>知识点: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p><p>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p><p>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p><p>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p><p>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p><p>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p><p>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p><p>⑥、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p><p>知识点:地震</p><p>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p><p>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p><p>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p><p>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p><p>知识点:海洋沙漠化效应</p><p>1、成因:</p><p>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导致了海洋上的油层表面象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p><p>2、危害</p><p>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p><p>对于世界地理可以重点关注一些热点地区,第一个热点是中国周边地区,其次是中国的经贸和外交热点区域,再有是世界一些热点地区。</p><p>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技巧</p><p>地理万能答题技巧:基本方法</p><p>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p><p>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p><p>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p><p>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p><p>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p><p>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p><p>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p><p>点击查看: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p><p>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p><p>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p><p>地理万能答题技巧:排除法</p><p>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p><p>例题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p><p>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p><p>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p><p>这是一种表述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多是叙述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选对题干与选项进行推敲,排除表述内容不准确的与不完整的,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答案。</p><p>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温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对地区却出现气温下降,降温出现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本题中的选项A和D以偏概全,东太平洋海区增温、降水多并不意味流经区域和全球水都增温和降水。故正确项为B和C。</p><p>例题4:下列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关系的是( )</p><p>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p><p>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p><p>A、C、D三个选项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的减少。所以选择B答案。</p><p>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技巧:图形与辅助线法</p><p>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万能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