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8:25

2023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五) 含解析

<p>章末检测(五)</p><p>(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p><p>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p><p>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p><p>1.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p><p>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p><p>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p><p>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p><p>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p><p>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p><p>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p><p>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p><p>C.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p><p>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p><p>答案:1.C2.B</p><p>解析:第1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第2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p><p>3.下列自然带的分布受地方性分异因素干扰明显的是()</p><p>①南半球高纬度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②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带③安第斯山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自然带不同④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p><p>A.①②B.③④</p><p>C.①③ D.②④</p><p>答案:C</p><p>解析:自然带分布受地方性分异因素干扰,就是指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自然带。①是由于南半球在该纬度地区大部分为海洋;②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③是由安第斯山的阻挡而使得在山脉的两侧降水差异很大造成的;④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故①和③两项自然带的分布受地方性分异因素干扰明显。</p><p>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据此完成4~5题。</p><p>4.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p><p>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p><p>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p><p>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p><p>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p><p>5.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的景象是()</p><p>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p><p>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p><p>C.初始植食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p><p>D.草原进化,有利于发展畜牧业</p><p>答案:4.B5.C</p><p>解析:第4题,B项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差异性。第5题,初始植食动物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后又因数量众多、食物匮乏而导致数量锐减。</p><p>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p><p>6.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可知,垂直自然带谱最多的山峰位于()</p><p>A.a B.b</p><p>C.c D.d</p><p>7.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带是()</p><p>A.b B.c</p><p>C.d D.e</p><p>答案:6.A7.A</p><p>解析:第6题,垂直自然带带谱的多少取决于纬度和海拔,a处纬度低,海拔较高,可出现从热带到寒带的垂直带谱。第7题,地中海气候区所对应的b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除了南极洲以外,其他大洲均有分布。</p><p>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p><p>8.该山地南坡属于()</p><p>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p><p>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p><p>9.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p><p>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p><p>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p><p>答案:8.D9.B</p><p>解析:第8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9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p><p>电视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x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下面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在沙漠中常见的一种树木。据此回答10~11题。</p><p>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p><p>A.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B.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p><p>C.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p><p>D.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p><p>11.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属于()</p><p>A.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现象</p><p>B.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p><p>C.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p><p>D.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p><p>答案:10.A11.B</p><p>解析:第10题,包头到阿克苏是东西方向,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而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第11题,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绿洲上,是因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p><p>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完成12~13题。</p><p>12.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p><p>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p><p>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p><p>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p><p>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p><p>1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p><p>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p><p>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p><p>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p><p>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p><p>答案:12.A13.D</p><p>解析:第12题,从气候资料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第13题,南北延伸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东西两侧热量条件相同,水分条件差异大。</p><p>阿尔泰山的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且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生活在该地的牧民以转场的方式进行放牧(一年四季分别在不同的地域放牧)。每年的3、4月份,从准噶尔盆地出发,向着阿尔泰山挺进(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4~16题。</p><p>14.冬季牧场在()</p><p>A.① B.②</p><p>C.③ D.④</p><p>15.在四季转场的放牧过程中,最不缺水的是()</p><p>A.春季 B.夏季</p><p>C.秋季 D.冬季</p><p>16.阿尔泰山植被分布的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p><p>A.热量高低 B.降水多少</p><p>C.地下水深浅 D.坡度大小</p><p>答案:14.A15.B16.B</p><p>解析:第14题,冬季牧民在山下荒漠草原带放牧,夏季到山上山地草原带去放牧。第15题,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冰雪融水较多,所以牧场水分充足。第16题,阿尔泰山受西风带的影响,西部降水较多,所以下限较低,而东侧降水较少,下限较高,所以由西向东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p><p>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回答17~18题。</p><p>17.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p><p>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p><p>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p><p>D.非地带性规律</p><p>18.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p><p>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B.水文对地貌的影响</p><p>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p><p>答案:17.B18.A</p><p>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为森林植被,图乙为草原植被,图丙为沙漠,从图甲到图丙水分条件越来越差,很显然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8题,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成地貌,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p><p>读下图,完成19~20题。</p><p>19.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p><p>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p><p>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p><p>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p><p>20.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p><p>A.人类活动 B.海陆分布</p><p>C.地形 D.植被覆盖率</p><p>答案:19.A20.C</p><p>解析:第19题,箭头a方向指示的是自然带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0题,箭头d方向从沿海向内陆出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垂直自然带和温带草原带,这种自然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有落基山脉,是地形因素。</p><p>二、综合题(共50分)</p><p>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50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下图所示:</p><p>(1)按相关关系将下面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p><p>A.干旱 B.降水稀少</p><p>(2)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p><p>(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p><p>答案:(1)从左向右:B、A。</p><p>(2)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气候。</p><p>(3)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到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地形封闭,海洋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干旱成为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动植物耐旱、耐渴;河流稀少,绝大多数为内流河、湖;由于降水稀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发展牧业,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人烟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p><p>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导致干旱。(2)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周围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导致地表植被缺少、河流多内流河等一系列的地理环境。(3)根据图中可知,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周围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导致该地区地表植被缺少,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河流短小,多为内流河、湖;由于长期干旱,动植物都比较耐旱;由于气候干旱,人口稀少,聚落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带,呈点状或带状分布。</p><p>22.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p><p>(1)填写自然带名称。</p><p>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E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G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I__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_____。</p><p>(2)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p><p>(3)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p><p>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p><p>(2)赤道两极热量</p><p>(3)沿海内陆水分中纬度(北半球)</p><p>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位置和气候类型分布可知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类型。第(2)题,由图中A→B→C→D的更替规律来看,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第(3)题,F→G→H是由大陆东岸向大陆内部更替,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p><p>23.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9分)</p><p>材料一非洲气候分布图。</p><p>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p><p>(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p><p>(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p><p>(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p><p>答案:(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p><p>(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p><p>(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p><p>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呈对称分布。第(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第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p><p>24.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p><p>(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p><p>(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p><p>答案:(1)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p><p>(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热量地形</p><p>(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p><p>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章末检测(五) 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