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中学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p>平遥中学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p><p>地 理 试 题</p><p>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王冠兴</p><p>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p><p>读右图,回答1-2题。</p><p>1.图中所示的节气为</p><p>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p><p>2.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p><p>A.C点的地方时为6:00</p><p>B.此时地球比较靠近远日点</p><p>C.此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p><p>D.此后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p><p>读“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p><p>3.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p><p>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p><p>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p><p>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p><p>4.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p><p>A.乙地为向斜成谷</p><p>B.乙地适合打水井</p><p>C.丙地不容易被侵蚀</p><p>D.丙、丁之间有断层</p><p>读右图,回答5-7题。</p><p>5.若图为热力环流,甲乙为近地面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甲气温比乙气温高 B.乙气温比甲气温高</p><p>C.甲气压比乙气压低 D.甲气压比丙气压低</p><p>6.若图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该环流位于北半球 B.①为寒流</p><p>C.②为西风漂流 D.③为暖流</p><p>7.若图为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丁为沉积岩 B.①为变质作用</p><p>C.②为上升冷凝 D.丙为岩浆岩</p><p>读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8-9题。</p><p>甲图 乙图</p><p>8.甲图所示地貌名称为</p><p>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丘</p><p>9.乙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p><p>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p><p>读“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答10-12题。</p><p>10.甲的风向为</p><p>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p><p>11.C的气候类型为</p><p>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p><p>12.①②③④⑤的变化体现出了自然带的</p><p>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p><p>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p><p>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2023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3-14题。</p><p>13.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p><p>A.甲 B.乙 C.丙 D.丁</p><p>14.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p><p>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p><p>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p><p>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p><p>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p><p>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市甲、乙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 回答15-16</p><p>题。</p><p>15.有关甲、乙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p><p>A.甲区邻近商业区,居民购物比乙区方便 B.乙区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甲区</p><p>C.甲区交通便利,房价高 D.乙区远离市中心,房价低</p><p>16.关于该市工业区区位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p><p>A.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 B.接近中心商业区,有利于结构调整</p><p>C.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D.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p><p>下图为我国202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回答17-18题。</p><p>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东部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省份</p><p>B.青海城市化水平高于辽宁</p><p>C.西北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东北省份</p><p>D.黑龙江城市化水平最低</p><p>18.广东城市化水平高于x疆的主要原因是</p><p>A.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B.知名度高 C.经济发达 D.矿产资源丰富</p><p>读“香港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图”,完成第19-20题。</p><p>19.园艺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是</p><p>A.土壤 B.地价 C.市场 D.劳动力</p><p>20.2023~2023年,香港地区弃耕地比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有</p><p>①城市规模扩大②政府限制农业的发展 ③全球变暖,不利于香港农业发展 ④农民进入市区寻找高收入工作</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读右图,回答21-23题。</p><p>21.右图中③所表示的工业部门可能是</p><p>A.采掘工业 B.钢铁工业</p><p>C.电视机装配工业 D.制糖工业</p><p>22.最有可能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23.由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发展变化,③的位置移向⑤处,其原因最可能是</p><p>A.信息通信网络越来越通达 B.该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p><p>C.政府的影响力加强 D.工业污染严重,被迫搬迁</p><p>2023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24-25题。</p><p>2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p><p>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p><p>25.“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p><p>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p><p>B.拉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p><p>C.促进大量人口迁入西部地区</p><p>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p><p>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p><p>26.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资料:据有关部门统计,202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2023万人,到2023年上升到2亿人,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p><p>(1)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的拉力因素。(4分)</p><p>(2)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可能会给农村带来哪些影响?(8分)</p><p>27.读“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1)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并分析原因。(6分)</p><p>(2)据图探究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6分)</p><p>28.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p><p>材料:2023年5月,“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的首个飞机总装线合作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并于2023年8月开始组装第一架空客A320飞机。每一架大型飞机有上百万个部件,涉及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大部分产业,需要庞大的配套产业群支撑。滨海新区通过对国内外招商引资,促使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天津的总装线上,“中国制造”的比例将从开始的15%逐年上升,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加快国家民航高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到2023年底,该总装线生产的飞机将全部销往国内,以后再考虑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p><p>(1)“空客”公司各零部件企业适宜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并说明这样布局的好处。(4分)</p><p>(2)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新工业的区位因素。(10分)</p><p>29.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p><p>(1)写出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6分)</p><p>(2据图提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6分)</p><p>地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p><p>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p><p>202320232023202320235</p><p>DCBCBCBCBCBACAB</p><p>20232023202320232023</p><p>BACCBCABCA</p><p>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p><p>26.(12分)</p><p>(1)大中城市的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医疗、教育等条件好。(4分)</p><p>(2)有利影响: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2分);有利于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分)。</p><p>不利影响:可能会造成劳动力短缺问题(2分);可能会出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2分)。</p><p>27.(12分)</p><p>(1)制约因素:水源。(2分)</p><p>原因:墨累—达令盆地东部边缘的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继续深入,导致墨累—达令盆地降水稀少,水源成为其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4分)</p><p>(2)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分);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2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力(2分)。</p><p>28.(14分)</p><p>(1)工业分散(2分),好处: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分)。</p><p>(2)水陆交通便利(2分);市场广阔(2分);高素质人才多(2分);政策支持(2分);基础设施完善(2分)。</p><p>29.(12分)</p><p>(1)①臭氧空洞(2分)②酸雨(2分)③全球变暖(2分)。</p><p>(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分);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2分);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2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