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8:00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

<p>一、教学目标:</p><p>知识和技能:</p><p>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p><p>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p><p>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展的影响。</p><p>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p><p>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p><p>过程与方法:</p><p>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p><p>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p><p>3、利用微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p><p>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p><p>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p><p>二、教学重难点</p><p>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p><p>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p><p>三、教学过程</p><p>[新课引入] 通过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景观与沙尘暴视频景观的对比,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p><p>[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p><p>[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p><p>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p><p>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p><p>[读图分析]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运用中国地图一一展示。</p><p>[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生病的西北,并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病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p><p>[合作探究]安排探究任务,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学生补充,教师点评。</p><p>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 门诊部:第1、2组</p><p>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体检部:第3、4组</p><p>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ICU:第5组</p><p>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药局:第6组</p><p>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p><p>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p><p>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p><p>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p><p>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p><p>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p><p>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p><p>自然原因:</p><p>1.气候干旱(异常)</p><p>2.植被覆盖率低</p><p>3.地表物质疏松</p><p>4.大风日数多</p><p>人为原因:</p><p>1.人口激增(根本原因)</p><p>2.人类的活动不当</p><p>(1)过度放牧</p><p>(2)过度樵采</p><p>(3)过度开垦</p><p>(4)水资源利用不当</p><p>(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p><p>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p><p>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p><p>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p><p>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p><p>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p><p>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p><p>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p><p>图片展示:胡杨林枯死、沙漠掩埋阿富汗村庄、沙尘暴席卷村庄、北京下土了。</p><p>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p><p>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p><p>2023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p><p>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p><p>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p><p>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p><p>4、具体措施</p><p>(1)合理利用水资源</p><p>(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p><p>(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p><p>(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p><p>(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p><p>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p><p>[课堂小结]</p><p>[课堂巩固练习]</p><p>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p><p>(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p><p>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p><p>A. B.</p><p>C. D.</p><p>(2)我国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p><p>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p><p>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p><p>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p><p>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p><p>2.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1)~(3)题。</p><p>(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p><p>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p><p>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p><p>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p><p>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p><p>(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p><p>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p><p>(3)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p><p>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p><p>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p><p>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p><p>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p><p>[板书设计]</p><p>一、荒漠化的含义</p><p>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p><p>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p><p>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p><p>1.自然原因</p><p>2.人为原因</p><p>三、荒漠化的危害</p><p>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