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复习学案
<p>第一节 东南亚</p><p>课时安排:第1课时</p><p>教学目标</p><p>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p><p>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p><p>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p><p>教学重点:</p><p>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p><p>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p><p>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p><p>教学方法:</p><p>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p><p>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p><p>教学过程:</p><p>一、复习提问</p><p>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p><p>二、导入新课:</p><p>观察亚洲政区图。</p><p>指导学生读图。</p><p>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p><p>三、讲授新课:</p><p>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p><p>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p><p>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p><p>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p><p>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p><p>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p><p>2.通过地形图分析:</p><p>(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p><p>(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p><p>3.河流</p><p>(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p><p>(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p><p>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p><p>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p><p>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p><p>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p><p>(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p><p>(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p><p>教学后记:</p><p>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p><p>课时安排:第2课时</p><p>教学目标:</p><p>1.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p><p>2. 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p><p>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p><p>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p><p>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p><p>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p><p>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p><p>教学过程:</p><p>一、 复习提问</p><p>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p><p>二、 导入新课:</p><p>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p><p>三、讲授新课</p><p>㈠国家、首都、居民</p><p>1、国家:</p><p>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p><p>读图2-3,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p><p>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p><p>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p><p>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p><p>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p><p>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6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p><p>利用37页阅读材料分析“花园城市”新加坡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p><p>3.居民</p><p>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p><p>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p><p>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p><p>㈢马六甲海峡</p><p>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p><p>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p><p>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p><p>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p><p>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p><p>四、小结与练习:利用目标检测、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p><p>教学后记:</p><p>本节课读图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内容比较简单</p><p>课时安排:第3课时</p><p>教学目标</p><p>1.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p><p>2. 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p><p>3.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p><p>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p><p>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p><p>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p><p>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p><p>教学过程:</p><p>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p><p>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p><p>二、导入新课</p><p>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p><p>板书:㈣富饶的物产</p><p>三、讲授新课:</p><p>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p><p>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p><p>总结:</p><p>1.矿产资源:石油、锡</p><p>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p><p>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p><p>2.粮食作物:水稻</p><p>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p><p>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p><p>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p><p>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p><p>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p><p>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p><p>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p><p>五、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p><p>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非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