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图
<p>第三节地图</p><p>(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p><p>▲比例尺:</p><p>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202300厘米)</p><p>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2023</p><p>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p><p>数字式: 1: 202300</p><p>线段式: 0 1千米</p><p>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p><p>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p><p>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p><p>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p><p>▲方向:</p><p>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p><p>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p><p>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p><p>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p><p>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p><p>A、 指南针定方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p><p>B、北极星定向: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p><p>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p><p>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p><p>▲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P14图1.24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p><p>(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p><p>1、地面高度的计算(P16)</p><p>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p><p>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p><p>2、地形图的判读(P16)</p><p>▲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p><p>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p><p>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p><p>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p><p>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p><p>▲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p><p>▲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p><p>3、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p><p>地形剖面图绘制:考查实际绘图能力(P18)</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