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汇总四
<p>380</p><p>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p><p>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p><p>发展</p><p>381</p><p>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p><p>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p><p>382</p><p>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p><p>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p><p>低高)、现代型</p><p>383</p><p>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23年)</p><p>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p><p>384</p><p>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23年)</p><p>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p><p>385</p><p>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p><p>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p><p>国和古巴</p><p>386</p><p>人口数量的变化</p><p>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p><p>387</p><p>生育率</p><p>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p><p>比</p><p>388</p><p>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p><p>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p><p>社会环境)</p><p>389</p><p>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p><p>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p><p>原因)</p><p>390</p><p>环境人口容量</p><p>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p><p>391</p><p>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p><p>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p><p>392</p><p>环境人口合理容量</p><p>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p><p>续发展)</p><p>393</p><p>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p><p>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p><p>394</p><p>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p><p>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p><p>辐射、食品)</p><p>395</p><p>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p><p>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p><p>396</p><p>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p><p>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p><p>397</p><p>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p><p>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p><p>(提供廉价劳力)</p><p>398</p><p>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p><p>“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p><p>北方人口。</p><p>399</p><p>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p><p>辽宁、山东、上海、四川</p><p>400</p><p>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p><p>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p><p>商为主。</p><p>401</p><p>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p><p>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p><p>402</p><p>城市的地域形态</p><p>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p><p>(兰州)</p><p>403</p><p>城市地域功能分区</p><p>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p><p>404</p><p>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p><p>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p><p>明显分区。</p><p>405</p><p>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p><p>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p><p>406</p><p>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p><p>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p><p>因素</p><p>407</p><p>城市的合理规划</p><p>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p><p>留有发展余地。</p><p>408</p><p>文化的定义</p><p>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p><p>精神财富的总和。</p><p>409</p><p>文化的分类</p><p>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p><p>神文化(文艺)</p><p>410</p><p>文化景观的构成</p><p>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p><p>的人类创造物)。</p><p>411</p><p>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p><p>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p><p>412</p><p>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p>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p><p>413</p><p>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p><p>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p><p>化环境(地名)</p><p>414</p><p>文化源地</p><p>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p><p>状)最初产生</p><p>415</p><p>文化区的空间特点</p><p>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p><p>合</p><p>416</p><p>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p><p>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p><p>统(中华文化区)</p><p>417</p><p>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p><p>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p><p>——副区</p><p>418</p><p>文化扩散类型</p><p>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p><p>扩散</p><p>419</p><p>旅游活动的三要素</p><p>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p><p>420</p><p>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p><p>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p><p>化、目的的娱乐性</p><p>421</p><p>旅游活动的作用</p><p>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p><p>422</p><p>旅游资源及其特性</p><p>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p><p>长存性。</p><p>423</p><p>旅游资源的价值</p><p>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p><p>424</p><p>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p><p>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p><p>情观景。全面了解</p><p>425</p><p>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p><p>主配、层次、框景、借景。</p><p>426</p><p>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p><p>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p><p>冲击社会秩序。</p><p>427</p><p>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p><p>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p><p>容人量</p><p>428</p><p>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p><p>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p><p>429</p><p>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p><p>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p><p>治经济力量中心。</p><p>430</p><p>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p><p>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p><p>431</p><p>主要区域经济集团</p><p>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p><p>432</p><p>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p><p>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p><p>学和技术。</p><p>433</p><p>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p><p>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p><p>独立自主的外交。</p><p>434</p><p>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p><p>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p><p>候和地貌)</p><p>435</p><p>三大自然区的特点</p><p>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p><p>436</p><p>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p><p>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p><p>437</p><p>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p><p>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p><p>(距海远近)</p><p>438</p><p>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p><p>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p><p>高低)</p><p>439</p><p>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p><p>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p><p>渝)</p><p>440</p><p>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p><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p><p>经济原因)</p><p>441</p><p>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p><p>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p><p>442</p><p>国土整治的概念</p><p>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p><p>管理工作。</p><p>443</p><p>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p><p>①地域差异显著②人口众多③基础薄弱</p><p>444</p><p>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p><p>①大江大河②跨流域调水③防护林④海洋资源的综</p><p>合开发</p><p>445</p><p>我国区域发展</p><p>①战略步骤②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p><p>制性因素)</p><p>446</p><p>遥感技术</p><p>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p><p>和卫片)。</p><p>447</p><p>地理信息系统(GIS)</p><p>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p><p>448</p><p>全球定位系统(GPS)</p><p>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p><p>449</p><p>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p><p>①脆弱的环境②尖锐的人地矛盾</p><p>450</p><p>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p><p>①自然原因(土壤、气候)②人为因素(毁林、轮</p><p>荒、开矿)</p><p>451</p><p>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p><p>①压缩农业用地②扩大林草③改善天然草场④开展</p><p>土地复垦</p><p>452</p><p>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p><p>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塬、护坡、</p><p>固沟)</p><p>453</p><p>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p><p>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p><p>代、现代)</p><p>454</p><p>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p><p>①旱农垦区②草原牧区③绿洲边缘④河流下游⑤基</p><p>本建设</p><p>455</p><p>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p><p>①自然原因(气候)②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p><p>垦)</p><p>456</p><p>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p><p>①协调人地关系②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完整</p><p>的系统</p><p>457</p><p>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p><p>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调水⑤养殖⑥旅游</p><p>458</p><p>三峡移民的艰巨性</p><p>①规模大②难度大③关系重大</p><p>459</p><p>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p><p>①环境容量大②就近后靠安置③工程周期长④政府</p><p>重视</p><p>460</p><p>三峡移民的方针</p><p>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p><p>461</p><p>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p><p>①有利影响(中下游)②不利影响(库区)</p><p>462</p><p>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p><p>①不可逆转的影响②作用较大的影响③作用较小的</p><p>影响</p><p>463</p><p>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p><p>影响</p><p>①形成新景观②迁建、保护、抢救</p><p>464</p><p>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的原因</p><p>①地势低平②气候因素③人为因素(旱涝、盐碱、</p><p>风沙)</p><p>465</p><p>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p><p>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②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p><p>466</p><p>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理背景</p><p>①优势(气候、生物、土地资源)②问题(红壤、</p><p>生态)</p><p>467</p><p>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p><p>①立体农业②生态建设</p><p>468</p><p>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p><p>①土地资源优势②森林资源优势</p><p>469</p><p>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①黑土的利用②沼泽的保护</p><p>470</p><p>东北商品粮基地</p><p>①特点②主要农产品③发展方向</p><p>471</p><p>东北林区开发现状与问题</p><p>①采育失调②覆盖率下降③以皆伐为主</p><p>472</p><p>东北林区的合理利用及保护</p><p>①合理采伐②人工林③促进更新④提高利用率⑤自</p><p>然保护区建设</p><p>473</p><p>东北林区的综合开发</p><p>①木材采运业②木材加工业③林副业</p><p>474</p><p>西南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p><p>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条件③资源条件④社会经济条件</p><p>475</p><p>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p><p>①政治意义②经济意义③战略意义</p><p>476</p><p>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p><p>①铁路②公路③水运④航空⑤管道</p><p>477</p><p>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对策</p><p>①扩建新建铁路②提高公路等级③发展对外贸易</p><p>478</p><p>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p><p>①地理区位优势②热带资源优势③海洋资源优势</p><p>479</p><p>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p><p>①合理布局产业②发展特色经济③海洋环境保护</p><p>480</p><p>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p><p>①天然气资源特点②天然气分布③开发和利用格局</p><p>481</p><p>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p><p>①资源和技术保证②市场前景</p><p>482</p><p>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p><p>①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②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p><p>483</p><p>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p><p>①区位条件②城市规模的扩大③老城区的问题</p><p>484</p><p>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p><p>①国家政策②区位条件③地形及用地条件</p><p>485</p><p>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p><p>①发展方向②形态布局规划③公共绿地</p><p>486</p><p>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p><p>①基础设施②新区格局③经济快速发展</p><p>487</p><p>比例尺</p><p>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p><p>式)</p><p>488</p><p>方向</p><p>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p><p>489</p><p>图例和注记</p><p>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p><p>490</p><p>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p><p>491</p><p>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p><p>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p><p>492</p><p>世界海陆分布</p><p>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p><p>493</p><p>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p><p>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p><p>494</p><p>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p><p>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p><p>495</p><p>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p><p>域特征</p><p>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p><p>澳大利亚</p><p>496</p><p>世界海陆分布</p><p>海:71%。陆:29%</p><p>497</p><p>七大洲</p><p>大陆、半岛、岛屿的概念:大洲的构成:分布在东</p><p>半球的大洲</p><p>498</p><p>四大洋</p><p>面积最大的,跨越经度最多的,海峡的概念,世界</p><p>重要的海峡。</p><p>499</p><p>世界两大山系</p><p>阿尔卑斯-喜玛拉雅。科迪勒拉山系</p><p>500</p><p>海底地形</p><p>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