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6:25

2023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p>历届高考卷让高三生充分领略到真是的高考严谨气氛。下面是优学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2023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 <strong> 2023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strong> <p>第Ⅰ卷</p> <p>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p> <p>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p> <p>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p><p></p><p>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p> <p>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p> <p>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p> <p>2.该地区2023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学.科.网</p> <p>A.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p> <p>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p> <p>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p> <p>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p> <p>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p> <p>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p> <p>【答案】1.C 2.A 3.B 4.C</p> <p>【解析】</p> <p>试题分析:</p> <p>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p> <p>2.该地区2023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4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2023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p> <p>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p> <p>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p> <p>考点:海岸线变化、降水和气温的成因。</p> <p>【名师点睛】该题组是以天津市古海岸线、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为材料,通过古海岸线分布特点判断天津市地势变化趋势,根据贝壳堤的形成条件来推断该地区2023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特点。第2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贝壳堤的形成过程。</p> <p>读图3,回答第5题。</p><p></p><p>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p><p></p><p>【答案】5.D</p> <p>【解析】从常住人口数量2023年的变化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总体逐渐减少,则可以推出该省人口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即D选项符合。</p> <p>考点:人口的数量变化。</p> <p>【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理解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率大小之间的关系。</p> <p>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p><p></p><p>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p> <p>6.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学.科.网</p> <p>A. 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p> <p>B. 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p> <p>C.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p> <p>D.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p> <p>7.该市规划子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p> <p>A.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 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 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 汽车工业产业园区</p> <p>【答案】6.C 7.A</p> <p>【解析】</p> <p>6.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地租相同的区位,东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较差,该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差。</p> <p>7.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应该布局在地租相对低的地方,而甲地地租成本相对较高。考点:城市地租和城市产业布局。</p> <p>考点:城市地租和城市产业布局。</p> <p>【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关键是根据材料提示,理解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在结合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判断该城区不同方向的地租高低及其原因,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所以布局占地小、付租能力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时还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p> <p>2023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2023S,2023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8-9题。</p> <p>8.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察者的</p> <p>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p> <p>9.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学.科网</p> <p>A.30天左右 B. 50天左右 C. 70天左右 D. 90天左右</p> <p>【答案】8.D 9.B</p> <p>【解析】</p> <p>试题分析:</p> <p>8.当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7月17日,当中山站极夜后出现第一次日出时,该日昼长由前一天的0小时,到大于0小时,即日出的地方时(2023E)为12时之前的较短时刻,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直射点经度约为76E,所以太阳位于天津观测者的西南方向。</p> <p>9.根据对称原理,6月22日到7月17日出现极夜的天数为25天,那么6月22日前也有25天,即中山站极夜持续时间为50天。</p> <p>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p> <p>【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较大,第8题,关键是对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的理解,极夜后第一天,白昼时间是很短的,也就是第一次日出时间为地方时12时前不久,再推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而推出太阳位于天津观察者的方位。第9题,关键是掌握极地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以夏至或冬至日为中间日期前后对称原理。</p> <p>黄河入海水量2023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23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0-11题。</p> <p>10.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p> <p>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p> <p>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p> <p>11.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p> <p>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p> <p>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p> <p>【答案】10.D 11.B</p> <p>【解析】</p> <p>10.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2023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23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2023年到2023年这几十年来,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p> <p>11.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导致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p> <p>考点:河流水位特征和河流堆积地貌。</p> <p>【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第10题注意审题,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两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的原因。第11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p> <p>第Ⅱ卷</p> <p>12.(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p> <p>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p><p></p><p>(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p> <p>(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6分)</p> <p>(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6分)</p> <p>12.</p> <p>【答案】</p> <p>(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p> <p>(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p> <p>(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p> <p>【解析】</p> <p>(1)注意题干强调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来分析。由材料中信息中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和许多古文明中心衰落的信息;从图中信息看,古丝绸之路有许多文明中心分布;从题干看,强调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因此,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草不再丰美,古文明中心衰落。</p> <p>(2)根据题干所提供的地域联系方式看,类型在多月后,空间分布在立体化,有信心传输、高速公路等发展。回答问题时,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即可。</p> <p>(3)从题干上看,关键信息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要从外向经济发展、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进行回答。</p> <p>考点:区域地理环境变化,地理联系方式,城市发展方向。</p> <p>【名师点睛】该题热点问题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城市发展。试题难度不大。</p> <p>13.(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p><p></p><p></p><p>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p> <p>(1)结合材料从农业生产条件角度,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的原因。(6分)</p> <p>(2)据图8、图9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学科网(6分)</p><p></p><p>(3)巴西将于2023年8月举办第31届夏季奥运会,届时将有大量游客来到巴西,这将会给巴西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p> <p>13.</p> <p>【答案】</p> <p>(1)后备耕地数量大(可开垦土地面积广);单产较低,农业技术发展潜力大。</p> <p>(2)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p> <p>(3)有利:促进文化交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不利: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不良影响)。</p> <p>【解析】</p> <p>(1)表1看巴西粮食种植面积占耕地的比重比中国低,对比中国和巴西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就可以判断出,巴西粮食单产不高,潜力较大。</p> <p>(2)从图中数据,就可以判断出巴西降水量1月和7月的差异。巴西大部分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p> <p>(3)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回答,有利从促进交流角度看,不利从大量旅客来巴西,会对巴西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角度来回答。</p> <p>考点: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大型盛会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p> <p>【名师点睛】该题以今年热点巴西奥运会为背景材料,通过提供中国和巴西两国农业发展情况,巴西降水量季节分布图,考查巴西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举办奥运会对巴西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哪些影响。试题难度不大,问题设置也较传统。</p> <p>14. (20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p> <p>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藉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p><p></p><p>(1)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6分)</p> <p>福建省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被尊为海上保护神。世界上有30多个临海国家和地区受妈祖文化影响,建有上万座妈祖庙。</p> <p>(2)当地政府应如何利用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发展旅游业?(6分)</p> <p>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p><p></p><p>(3)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ѡַ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目。(8分)</p><p></p><p>14.</p> <p>【答案】</p> <p>(1)地域文化相同(台商回乡投资多);距离近(有港口、运输成本低);政策鼓励。</p> <p>(2)开发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展主题文化旅游活动);以妈祖文化为纽带,加强海内外联系,吸引海内外游客。</p> <p>(3)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居民区 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p> <p>【解析】</p> <p>(1)从材料中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藉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考点:工业布局区位条件,旅游发展方向,防灾避险地选址条件分析。</p> <p>(2)材料的信息福建省漳州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有30多个临海国家和地区受妈祖文化的影响,从开发旅游资源、开展相关旅游活动等角度来回答。</p> <p>(3)仔细判读洞头岛景观图,从地理位置、避险空间、地形状况、交通状况等角度来考虑进行避险地的选择。注意表格中是选址条件与主要原因的对应分析。</p> <p>考点:工业布局区位条件,旅游发展方向,防灾避险地选址条件分析。</p> <p>【名师点睛】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为背景材料,考查福建、浙江和台湾三地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考查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如何利用妈祖文化发展旅游业,受台风影响,防灾避险地的选址分析。</p> <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