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p>高一地理必修二内容繁重,有提纲作为引导将有利于复习。下面是优学地理网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 <strong>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strong> <p>一、人口增长:</p> <p>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2023多万的数量在增长。</p> <p>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p> <p>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p> <p>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p> <p>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p> <p>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p> <p>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 等措施。</p> <p>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p> <p>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p> <p>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p> <p>二、人口迁移:</p> <p>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p> <p>2、国际人口迁移:</p> <p>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p> <p>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p> <p>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p> <p>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p> <p>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p> <p>3、中国人口流动:</p> <p>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p> <p>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p> <p>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p> <p>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p> <p>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p> <p>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p> <p>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p> <p>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p> <p>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p> <p>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p> <p>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p> <strong>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二章</strong> <p>一、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p> <p>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p> <p>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p> <p>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p> <p>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p> <p>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 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p> <p>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p> <p>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p> <p>三、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p> <p>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资源、交通等;</p> <p>四、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p> <p>A、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p> <p>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p> <p>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 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p> <p>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p> <p>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p> <p>城市环境问题:</p> <p>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p> <p>②交通拥挤;</p> <p>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p> <p>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p> <p>解决措施:</p> <p>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p> <p>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p> <strong>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三章</strong> <p>一、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p> <p>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p> <p>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p> <p>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p> <p>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p> <p>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p> <p>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p> <p>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p> <p>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p> <p>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p> <p>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p> <p>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p> <p>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p> <p>G、郊区农业市场;</p> <p>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p> <p>三、农业区位选择:</p> <p>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p> <p>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p> <p>四、农业地域的形成</p> <p>1、农业地域的定义:</p> <p>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p> <p>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p> <p>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征。</p> <p>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小麦牧羊带位臵)</p> <p>(1)特点: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和商品率高</p> <p>(2)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人口密度适中,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消费市场;生产方式、技术先进;距港口近,交通便利</p> <p>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p> <p>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p> <p>五、 季风水田农业</p> <p>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 <p>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p> <p>分布:亚洲的季风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p> <p>2、水稻的生产条件:</p> <p>(1)水稻的生长习性: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从幼苗发芽-分蘖-抽穗适宜温度均在日均20℃~40℃,低温严重影响生长。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 。</p> <p>(2)水稻的生产条件:</p> <p>①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p> <p>②田地平整,排灌方便;</p> <p>③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p> <p>3、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p> <p>(1)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长</p> <p>(2) 地势平坦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适宜水田管理</p> <p>(3)土层深厚,土壤肥沃</p> <p>(4)河湖纵多,水量丰富,灌溉便利</p> <p>(5)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p> <p>(6) 人多地少,喜食稻米的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p> <p>(7)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2023年历史)</p> <p>4、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