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成因分析
<p>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几乎每年6~7月间都会遇到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恰巧此时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们把这段连续的阴雨天气称为梅雨。</p><p>梅雨发生在春、夏之交,此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经常出现进退相持的局面。当它们相持在长江流域时,在江淮之间就形成了梅雨天气。</p><p>通过绘制梅雨成因示意图,能对梅雨的成因、地理位置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均有进一步的了解。</p><p>工具与材料</p><p>弧形尺。</p><p>颜料,绘图笔,纸等。</p><p>活动过程</p><p>1.取卡片纸(130厘米90厘米),画上中国轮廓图。</p><p>2.在图上画出北回归线,画出黄河、长江和珠江。</p><p>3.在图上用红笔勾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并用粉红色表示副热带高压范围。</p><p>4.用深红色箭头表示南方暖空气的运动方向。</p><p>5.用虚线画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p><p>6.在图上用蓝笔勾出冷高压的位置,并用浅蓝色表示冷高压范围。</p><p>7.用蓝色箭头表示北方冷空气运动方向。</p><p>8.在长江附近画上准静止锋:向北的一半画上红色,向南的一半画上蓝色。</p><p>9.准静止锋北侧的两端用绿色表示。</p><p>10.在图上分别标上冷高压、冷空气、暖空气、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等文字说明。</p><p>说明与延伸</p><p>1.在春末夏初,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能南下抵达长江流域。这时,南方来自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暖空气已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p><p>2.由于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区的空气都从中心向四周流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右侧偏离),无论暖高压流出的空气,还是冷高压流出的空气,其运动方向都应画成顺时针方向。</p><p>3.梅雨是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现象,而准静止锋则由冷暖空气相持形成。因此准静止锋的符号实际是冷锋和暖锋的合成:向北一侧是暖锋符号,向南一侧是冷锋符号。</p><p>4.梅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有很大关系。当脊线位置移到北纬20以北,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时,冷暖空气就在长江流域相遇,形成准静止锋和梅雨天气。此脊线在这个位置稳定的时间越长,梅雨期就越长;反之梅雨期就短。当脊线向北移动,超过北纬25接近北纬30时,长江流域梅雨就结束了。因此,在示意图上,副热带高压脊线应画在北纬20~25之间。</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