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个小镇全国最小!
<p>石龙镇隶属广东东莞市,是全国面积最小的镇,面积仅有10.38平方公里(2023年数据),不只是东莞最小的镇,还是全国20236个乡镇中面积最小的镇。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石龙镇2023年生产总值达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超8.3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p><p>今天要介绍的是石龙镇的百年老街,去感受那里独特的历史氛围与恬静,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p><p>石龙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清代石龙商业发达、航运繁盛、手工业欣欣向荣,成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为“广东四大名镇(广州、佛山、顺德陈村、石龙)”之一,是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p><p>中山路民国建筑群,位于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建于2023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建于2023年左右,全长2023米,历史上有“东禄元、西禄元、沙边街、三角市、万胜街”等老名字。为东莞市的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在珠江三角洲实属罕见。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道特色,在石龙中山老街,还有着东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近百年前那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区。受当时的影响,这些建筑大部分都结合了中西方特色,既有中式的古典大方,又有西式的华丽风情。</p><p>据民俗学者介绍,民国年间,西学东渐,学术也好,建筑也好,都有西方的特色,石龙中山路骑楼也全部都是欧式的。那时,东莞第一家银行就在这里,甚至还有渣打、汇丰银行,可以想象这里昔日的繁华。如今,如今走在这里,开业数十年的商铺比比皆是。</p><p>新昌鼓店就是其中一家著名的百年老店,地板上的裂纹就是它沧桑的印迹。这里依然沿用祖先传下的古法,用黄牛皮制作各种型号的鼓。时至今日,这里的鼓仍然非常畅销,客户遍及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地。</p><p>这里老街坊(当地人对老邻居的称呼)们相互寒暄的场景也令画面变得更加和谐。古老的骑楼下,他们过着不受外界喧嚣影响的生活,人们忙碌依旧,但更多的是安静祥和。</p><p>与中山路三十米之隔,是另外一条古朴的老街“竹器街”。曾经衍生出竹篙街、织箩街、香竹街和青竹街等十余条以“竹”字命名的街。</p><p>竹器街原称“鸣凤里”,有400多年历史。清朝初年“鸣凤里”改称竹器街。竹器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等数十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地,当时从事竹器行业者有三千之众。</p><p>100多米长的竹器街,如今仅余零星几家竹器店在经营,老板大多比较闲暇,或与街坊聊天或不紧不慢地编织竹器;其余大多为民房,常有老人探出头来张望。曾鼎盛一时的风光,只能从摆在眼前的各式竹器中,勉强体现出来。</p><p>竹器街一些店主介绍,竹器编织讲究心灵手巧,也讲究细节。首先是选竹子,编什么东西相应选用哪种竹子,一般用黄竹较多;然后是用加工竹子专门的刀,削成或粗如手指、或细如线的竹篾,再根据器具一般规格,编织竹器。</p><p>改革开放以后,塑料业发展起来,塑料制造的生活用具比竹制生活用具美观、轻便,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繁荣兴盛了几百年的石龙竹器行业在完成了历史作用后,逐渐走进历史。如今的竹器街内,仍有十余位店主苦守着少人问津的竹器买卖,他们是石龙镇竹器业“最后的守护者”。</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