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2:10

新高考地理备考:60例纠错典例之人文地理下

<p>易错点 44 工业主导区位条件分析不清</p><p>典 例 下图中 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 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1)~(2)题。</p><p></p><p></p><p>(1)当企业甲选择在 P1 时,则该企业可能属于</p><p>A.印刷工业 B.电解铝工业 C.电子工业 D.制糖工业</p><p>(2)P2是企业乙运费最低点,以P2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p><p>费线,即企业乙从P2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假设劳动力费用从P2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为50元,在L1为42元,L2为28元,L3为20元,L4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应将从P2移向</p><p>A.Ll B.L2 C.L3 D.L4</p><p>【错因分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知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企业甲选择在P1即靠近原料地M2,故该企业为原料指向型企业。印刷工业为市场指向型,电解铝为动力指向型,电子工业为技术指向型,只有制糖工业为原料指向型,故选D。第(2)题,同学往往因为不理解题干的意思而感到无所适从,读懂等运费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企业外迁后,成本的高低变化影响着企业的区位导向,而成本的变化又取决于单位产品运费增加额与劳动力费用降低额的比较。通过计算可知,企业迁至L2后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故选B。</p><p>【纠错心得】正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p><p>(1)建立区位条件分析框架</p><p></p><p></p><p>(2)掌握工业导向类型和主导区位因素</p><p></p><p></p><p>易错点 45 不会利用三角坐标图分析工业化、城市化</p><p>典 例 如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题。</p><p></p><p></p><p>(1)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p><p>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p><p>(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错因分析】第(1)题易错在不知道三角坐标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第(2)、(3)题选择错误的原因是不知道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工业化程度高低的主要判断依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读四个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数值。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它们的高低取决于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读图可知四点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大的为③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大的为①点。故第(1)题选D,第(2)题选A,第(3)题选C。</p><p>【纠错心得】三大产业的构成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常用三角形坐标图来反映。判读三角形坐标图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其一,因为是构成现象对量,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其二,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00%;其三,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其四,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方向一致;其五,判读图中某点某一要素的构成比重时,从该点出发向该要素坐标轴趋近原点(或低值)方向引斜线的平行线,平行线所对应的数值即为该要素的构成比重,当某点处在斜线交点</p><p>位置时,平行线与斜线。如右图中A国或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40%,第二产业比重也是40%,第三产业比重是20%,总和为100%;C国或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20%,第二产业也是比重20%,第三产业比重是60%,总和也为</p><p>100%。如果从动态情况讲,如某国在A年到B年期间,第二产业比重不变,而第一产业比重减少了20%,则</p><p>第三产业增加20%,依此类推。</p><p>【纠错体验】读三角坐标图,回答 24~25 题。</p><p></p><p></p><p>24.如果 a、b、c 分别代表影响工业区位的原料因素、动力因素、市场因素,则最能代表炼铜工业的点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25.如果 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点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易错点 46 不理解工业地域联系与工业分散</p><p>典 例 读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缔约变化图,a、d 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 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读图回答(1)~(3)题。</p><p></p><p></p><p>(1)在阶段 I 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p><p>A.市场 B.劳动力 C.科技水平 D.原料</p><p>(2)在阶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p><p>A.市场 B.劳动力 C.科技水平 D.原料</p><p>(3)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域变化,说明了</p><p>A.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是造成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p><p>B.劳动力丰富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唯一的区位优势</p><p>C.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使世界经济陷入混乱状态</p><p>D.不同时期影响同一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可能不同</p><p>【错因分析】考生往往因为对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知识理解不深刻而错答。第(1)题,阶段Ⅰ,该跨国公司主要投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所具有的优势是科技发达,故选 C。第(2)题,阶段Ⅱ,零配件来自发达国家,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装配,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故选B。第(3)题,发展中国家一般有原料燃料丰富、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等共性区位优势;跨国公司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故选 D。</p><p>【纠错心得】确解答本题要联系工业分散方面的知识,跨国公司的形成既是工业分散的结果,是国际和区际劳动分工的结果,也是工业联系全球化的具体体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其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有相互联系的工业的分散导致了工业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的流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进一歩加强了工业地域联系。</p><p>【纠错体验】读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完成 26~28 题。</p><p></p><p></p><p>26.福特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寻找最优区位的基本原则是</p><p>①接近原料地 ②接近市场 ③接近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方④接近水源 ⑤接近动力基地</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p><p>27.之所以出现如图所示的工业分散现象,其目的是</p><p></p><p></p><p>A.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B.提高知名度 C.扩大市场 D.减少人口迁移</p><p>28.当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为主,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呈现出的趋势是</p><p>A.集聚化 B.分散化 C.全球化 D.区域化</p><p>易错点 47 不知如何评价区域交通</p><p>典 例 读据报道。2023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将建设5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形成沪宁杭“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p><p></p><p></p><p>(1)在长三角各城市间规划新增的 5 条轨道交通路线中,走向与现有铁路线不同的是 (填图中序号)。</p><p>(2)在现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再建设这些城际轨 道交通线是出于什么考虑?</p><p>【错因分析】对城际轨道交通的理解不深刻是该题易错的根本原因。第(1)题易错在对现有铁路线分布不熟悉,第(2)题易错在不能结合城市本身和区域交通条件需要来进行分析。由图可知①线路走向与京沪线一致;④线路走向与沪杭线一致;⑤铁路由杭州通往浙江重要港口宁波,也与现有铁路线走向一致;②、③线路穿过京沪线与沪杭线相交。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客货运输量特别大,再建这些城际轨道交通线可提高运输速度,加大运输量,以满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对外联系。</p><p>【参考答案】(1)②③</p><p>(2)提高运输速度,加大运输量;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p><p>【纠错心得】城际轨道交通是为城市带或都市圈的居民提供公务、商务、通勤、通学服务的快速客运方式,它的兴建对于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城际轨道交通是介于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新型交通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等运輸方式,是域市公共交通模式的一种,具有快速、便捷、舒适、环保等特点,其客流存在明显的日波动、周波动,客流成分以往返客流为主。</p><p>【纠错体验】</p><p>29.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p><p></p><p></p><p>易错点 48 城市交通与商业中心布局分析不全面</p><p>典 例 读下图完成(1)~(2)题。</p><p></p><p></p><p>(1)图示四城市交通布局最合理的是</p><p>A.甲 B.乙 C.丙 D.丁</p><p>(2)图示四城市中商业区布局合理的是</p><p>A.甲、乙 B.甲、丙、丁</p><p>C.乙、丙 D.丙、丁</p><p>【错因分析】该题易错的原因一是对城市交通布局不能从整体上考虑,二是对商业网点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其中,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是主要区位因素,商业区的布局和形成往往考虑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C。</p><p>【纠错心得】商业中心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p><p>(1)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p><p>(2)发达的商品生产。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多是与现代化工业中心城巿同时发展起来的。</p><p>(3)生产力布局的新发展。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力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p><p>(4)高度集中的人口。人口的数量及密集程度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p><p>(5)政治、历史条件。政治因素、行政区域和体制的变更,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p><p>【纠错体验】</p><p>30.上海市的南京路从商业街的区位选择上看.其考虑的主要原则是</p><p>A.交通最优 B.资金最优 C.环境最优 D.市场最优</p><p>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仅受交通运输的影响</p><p>B.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是考虑靠近市场</p><p>C.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p><p>D.不同地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基本相同</p><p>易错点 49 理解不清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p><p>典 例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1)~(5)题。</p><p></p><p></p><p>(1)影响该集团酒精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p><p>A.原料 B.消费市场 C.动力 D.科学技术</p><p>(2)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p><p>A.甘蔗 B.甜菜 C.玉米 D.水稻</p><p>(3)该产业构想的实行能减轻的环境问题是</p><p>A.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p><p>C.酸雨 D.光化学烟雾</p><p>(4)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p><p>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p><p>③降低石 油的对外依存度 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p>(5)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环境评估,可以看出</p><p>A.只有原料的选择符合清洁生产 B.只有废弃物的处理符合清洁生产</p><p>C.只有产品的使用符合清洁生产 D.生产的全过程都符合清洁生产</p><p>【错因分析】没有真正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含义,是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第(1)题易错在不知道酒精厂生产受原料影响大,属原料指向型工业,第(2)题必须清楚不同作物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酒精化工集团的原料是剩余农产品,故第(1)题选A。燃料乙醇与一般的商业酒精不同,是以玉米、小麦、薯类、高粱、甘蔗、甜菜等为原料加工成的,甘蔗适于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的地区,甜菜适于生长在凉爽的中温带地区,河南省盛产玉米,故第(2)题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构想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使用燃料乙醇后也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第(3)题选A。生物能源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增加国家的能源供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故第(4)题选 A。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故第(5)题选D。</p><p>【纠错心得】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清洁生产是从原料的开发、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再利用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长度;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p><p>【纠错体验】读图完成 32~34 题。</p><p></p><p></p><p>32.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p><p>A.减量化、生态化、再循环 B.减量化、再利用、环保化</p><p>C.减量化、再利用、持续性 D.减量化、再碰用、再循环</p><p>33.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p><p>A.清洁生产 B.生态农业 C.末端治理 D.集约经济</p><p>34.图示反映出循环经济具有的效益有</p><p>①净化环境的环境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p><p>A.①③④ B.②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p><p>易错点 50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解不透</p><p>典 例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1)~(2)题。</p><p></p><p></p><p>(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是</p><p>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p><p>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p><p>(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p><p>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p><p>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p><p>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p><p>【错因分析】本题组易错的原因是不能从农牧交错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考虑。第(1)题,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复杂、脆弱,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其土地承载力状况是协调三者关系的重要依据,故选D。第(2)题,依据图示箭头指向及内容分析即可,选A。</p><p>【纠错心得】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北方是指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风大沙多、降水不足且变率极大,这里的水分条件已降至旱作农业对水分要求的下限。农牧交错带的土壤母质疏松且不稳定,植被分布不均匀,存在较多的薄弱区域。如此脆弱而敏感的自然环境,已不适宜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当前的盲目开荒、粗放耕作造成了大面积植被退化(包括地力下降和土壤沙化〉。在漫长的自然进程中,草地植被已被初步证实是最适宜本地自然条件、最能有效利用降水、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顶极植物群落,而且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也最高。</p><p>【纠错体验】3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p><p></p><p></p><p>(1)图中反映出实施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途径是</p><p>A.立体农业 B.生态农业 C.基塘农业 D.原料加工业</p><p>(2)该沼气发电供热工程解决 了当地哪些问题?</p><p>人文地理部分纠错笔记参考答案</p><p>【纠错 34】</p><p>1.C 根据图中可知,20世纪40~50年代,M国的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发展中国家;N国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故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p><p>2.C 从图中可以看出,N国人口增长模式先变化,结合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三个时期,可知N国刚刚进入现代型,还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M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后,人口增长迅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化速度加快。</p><p>【纠错 35】</p><p>3.A 肯尼亚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法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中国介于两者之间。</p><p>【纠错 36】</p><p>4.D 读图可知Y国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即“三低”。</p><p>5.C X国代表的是传统型,人口增长快,Y国代表的是现代型,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p><p>6.B ①不属于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特点;2023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p><p>7.A 读图可知,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现象严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青壮年劳动力社会负担加重。</p><p>【纠错 37】</p><p>8.B 棉纺织厂、时装厂、包装厂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p><p>9.D 化工厂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能建在居民区,不宜建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和河流上游。</p><p>【纠错 38】</p><p>10.(1)撤镇设办不仅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大,还将带来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p><p>(2)山东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应该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也是高速增长的阶段。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山东省城市化也表现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趋势。</p><p>(3)济南市 菏泽市 可以看出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高,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p><p>(4)城市化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城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减少成本;城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p><p>【纠错 39】</p><p>11.B 根据图例和指向标可以看出该城市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北方向,从而可以判断其最大风频风向。</p><p>12.C 根据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原则,①位于城市的边缘,临近河流,宜布局港口码头;②位于郊区,地形平坦,且邻近河流,宜布局城郊农业区;③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市场条件最优,最宜布局中心商务区;④位于盛行风上风地带,靠近河流,环境优美,宜布局住宅区。</p><p>【纠错 40】</p><p>13.C 由图示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判断甲国为伊朗,伊朗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但光照充足,灌溉农业发达。</p><p>14.B 由图可读出各阴影部分的纬度和经度,确定其大致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水稻、玉米、小麦、黄麻,山东省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p><p>15.C 山东省位于华北平原,突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是风沙、春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p><p>【纠错 41】</p><p>16.解析:由图可知③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p><p>答案:(1)C (2)A (3)自然条件 畜牧业、旱作农业、热带种植园</p><p>【纠错 42】</p><p>17.A 由图可知由里向外分布的农业类型,其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接近城市中心,地租高,适合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类型。</p><p>【纠错 43】</p><p>18.解析:第(1)题,从四地的区位条件看,A地靠近城市市场,交通便利,有河流流过,可布局易腐烂、需保鲜的农产品生产基地;B地区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相对弱化,但优于平原区的D地;D地地处平原,从地形和土地价格上看,宜发展种植业;C地处于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第(2)题,由于城市发展,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物增多,河流水质变差,处于城市河流下游的E地不适宜发展蔬菜种植。第(3)题,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光热、降水条件优越;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该地交遇运输发达,再加上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成为蔬菜生产基地。</p><p>答案:(1)② ③ ④ ① 蔬菜等副食品的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不宜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城市近郊。</p><p>(2)E 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蔬菜的灌溉水源受到污染</p><p>(3)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p><p>【纠错 44】</p><p>19.C 读图可知,生产成本=电费+原料运费+成品运费,计算比较可知③地成本最低,因此应选择布局在③地。</p><p>20.B 分析①、②、④地生产成本可知其中电费成本最高,即该企业属动力指向型。</p><p>21.D 读图可知甲地离N(市场)最近,即甲为市场指向型企业,瓶装饮料厂属市场指向型企业。</p><p>22.B 通过计算比较可知,丙地运费成本最低,因此丙地最适合建厂。</p><p>23.C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原料的区位地位下降,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区位地位上升。</p><p>【纠错 45】</p><p>24.A 炼铜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要看b轴方向上的动力因素哪个点所占比重大。</p><p>25.D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p><p>【纠错 46】</p><p>26.A 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区位,主要是接近原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方。</p><p>27.A 寻找最优区位,出现分散现象,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p><p>28.C 汽车工业生产是工业全球化的典型代表。</p><p>【纠错 47】</p><p>29.解析:方案①的优点可以从“线路较短”入手,缺点可从建设成本、对环境的破坏(破坏植被)等方面分析。方案②的优点可以从“人口稠密”“村镇较多”建设成本较低”入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p><p>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建设成本高,破坏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p><p>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p><p>【纠错 48】</p><p>30.D 上海市南京路人口流动量大,消费市场广阔。</p><p>31.C 商业网点的形成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网点布局考虑市场最优原则,一般布局在市中心;商业网点布局考虑交通最优原则,一般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p><p>【纠错 49】</p><p>32.D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减量化一再利用—再循环。</p><p>33.A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p><p>34.D 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个方面。</p><p>【纠错 50】</p><p>35.(1)B 此图反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循环经济的途径即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和物质的良性循环。</p><p>(2)禽畜粪便和农作物下料的处理有利于环境净化;利用粪便和农作物下料发展沼气,解决了能源不足的问题,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电渣液还田施肥提高了农田肥力,实现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高考地理备考:60例纠错典例之人文地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