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一
<p>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单元)</p><p>中国位置(纬度、海陆)</p><p>国土构成(面积、四至、邻海、邻国)</p><p>行政区划(识记中国行政区形状、位置、简称)</p><p>民族分布特点及少数民族集中区</p><p>中国人口增长特点问题、分布特点,人口政策</p><p>中国地形(初教三第三单元)</p><p>地形总体特征</p><p>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和位置、分界线)</p><p>几大地形特征和分布(识图)、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p><p>中国地震、火山分布</p><p>中国气候(初教三第四单元)</p><p>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六大温度带范围)</p><p>年降水分布特点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线)</p><p>锋面对气候的影响(初教三P46)</p><p>气候主要特征</p><p>主要气象灾害(梅雨、伏旱、台风、春旱、洪涝、寒潮等)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p><p>中国河湖(初教三第五单元)</p><p>1.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p><p>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农业生产特点</p><p>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季风气候 精耕细作</p><p>种植园农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p><p>撒哈拉以南非洲 热带雨林气候、</p><p>热带季风气候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p><p>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温带大陆性气候 生产规模大,</p><p>机械化程度高</p><p>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p><p>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大牧场放牧</p><p>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p><p>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p><p>热带草原气候 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p><p>乳畜业 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海洋性气候、</p><p>温带大陆性气候 轮转放牧</p><p>2.</p><p>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p><p>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劳动力丰富④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p><p>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p><p>蓄种:牛、羊 潘帕斯草原:</p><p>区位条件:①优良草场②地广人稀③距离海港近</p><p>所做工作:①培育优良品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p><p>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p><p>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p><p>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水陆运输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工业</p><p>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生长特点: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p><p>作物:小麦、玉米</p><p>蓄种:猪、牛、羊等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特点:</p><p>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p><p>3.</p><p>两大工业区与比较</p><p>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p><p>分布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地</p><p>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工业</p><p>典型案例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p><p>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距离铁矿区较远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p><p>综合整治:</p><p>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特点①中小型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分散在小城镇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p><p>美国硅谷发展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p><p>〖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p><p>☆知识要点:</p><p>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p><p>2、人口再生产类型</p><p>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p><p>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p><p>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p><p>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p><p>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p><p>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p><p>※难点解析:</p><p>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p><p>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p><p>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p><p>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p><p>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p><p>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p><p>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p><p>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p><p>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p><p>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p><p>我国已接近现代型)</p><p>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p><p>※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p><p>☆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p><p>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p><p>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p><p>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p><p>,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p><p>〖第一单元〗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p><p>☆知识要点:</p><p>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p><p>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p><p>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p><p>※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p><p>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p><p>※难点解析二:</p><p>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p><p>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p><p>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p><p>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p><p>制约作用</p><p>※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p><p>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p><p>具体表现:</p><p>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p><p>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p><p>☆例题分析:判断对错</p><p>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p><p>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p><p>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p><p>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p><p>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p><p>〖第一单元〗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p><p>☆知识要点:</p><p>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p><p>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p><p>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p><p>2、制约因素</p><p>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p><p>②科技发展水平</p><p>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p><p>(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p><p>※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p><p>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p><p>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p><p>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p><p>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p><p>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p><p>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p><p>※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p><p>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p><p>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p><p>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p><p>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p><p>2023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p><p>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p><p>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p><p>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p><p>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p><p>〖第一单元〗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p><p>☆知识要点:</p><p>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p><p>(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p><p>①.遗传因素</p><p>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p><p>※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p><p>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p><p>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p><p>※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p><p>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p><p>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p><p>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p><p>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p><p>※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p><p>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p><p>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p><p>,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p><p>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p><p>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p><p>☆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p><p>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p><p>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p><p>恶化;</p><p>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p><p>※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p><p>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p><p>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p><p>〖第一单元〗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p><p>☆知识要点:</p><p>1、人口迁移的概念</p><p>包括两个方面:</p><p>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p><p>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p><p>2、分类</p><p>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p><p>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p><p>②迁移方向:</p><p>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p><p>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p><p>※难点解析一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p><p>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p><p>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p><p>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p><p>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p><p>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p><p>※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p><p>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p><p>※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p><p>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p><p>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p><p>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p><p>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p><p>〖第一单元〗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p><p>☆知识要点:</p><p>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p><p>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p><p>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p><p>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p><p>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p><p>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p><p>③80年代中期以后</p><p>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p><p>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p><p>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p><p>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p><p>②2023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p><p>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p><p>〖第二单元〗第一节 门槛人口与中心地</p><p>☆知识要点:</p><p>1、中心地</p><p>聚落(城市或乡村)既为本地、又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就成为了中心地</p><p>中心地(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和规模取决于它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p><p>中心地的服务范围:</p><p>取决于职能种类的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p><p>※难点解析: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有的职能,而且还具备其他的职能</p><p>2、门槛人口</p><p>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数</p><p>※难点解析:门槛人口、实际消费人口、店内服务人员</p><p>门槛人口:基本是一个定值,是一个衡量企业是否赢利的标准值,实际消费人口大于门槛人口则企业赢利;实际消费人口等于门槛人口则企业</p><p>恰好维持生存;实际消费人口小于门槛人口则企业亏损。但在一定情况下(科技水平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也会发生变化(门槛人口数</p><p>减小)</p><p>实际消费人口:实际来企业消费的人口数(指顾客)</p><p>店内服务人员:指工作人员,反映企业的成本</p><p>※难点解析:</p><p>低级商品:人们经常需要的、价格较低的商品,门槛人口少,为低级商品</p><p>高级商品:人们不需要经常添置的,价格较高的商品,门槛人口高,为高级商品</p><p>3、服务范围</p><p>商品和服务范围等级高的,消费频率小,对消费者的个体数量要求就大,服务范围也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