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1:46

七年级-海陆的变迁

<p>海陆的变迁</p><p>在朋友们的催促声中,我又不得不把这一节写出来。</p><p>一、沧海桑田:</p><p>我们从小是在看《成语故事》中长大,中国的成语数量多,与成语相关的成语故事也多,很少的四个字后面往往有一个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故事,我至今都还把《成语故事》摆在床头,常常翻翻,常看常新。</p><p>今天我们就从一个成语故事开始。《神仙传·麻姑》里讲述了一个叫麻姑的仙女,当然麻姑并不代表她满脸是麻子的姑娘,如果这样她恐怕不能当仙女,再说了,即使脸上有麻子,对于神仙来说,将麻子去掉想来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仙女麻姑有一天和朋友们相约到一位朋友家喝酒(这仙女也喝酒呀),可仙女麻姑迟迟未到。等麻姑到了,朋友们就问她迟到的原因。麻姑说:自我当神仙500年来,已经看到三次东海变成桑田了,我刚才从东海边经过,又看到东海的水又下降一半了,大概东海又要变成桑田了。</p><p>“沧海桑田”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茫茫的大海可以变成种桑树的田园,种桑树的田园也可以变成茫茫的大海。此成语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桑田又简称“沧桑”。我们平时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我个人比较喜欢比较有沧桑感的作家写的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比较有深度,就像中国的历史和美国的历史比较,当然的中国的历史好看得多。你想美国才两三百年的历史,能有多少看头,中国上下五千年,历经沧桑,这才有看头。当然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时期,如果一帆风顺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个人还是要有一些沧桑感。</p><p>回到我们地理课上,沧海桑田的事情在地球表面是比较平常的事情,但我们不像神仙那么长寿,不可能看到众多沧海桑田的变化。但沧海桑田的变化通过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在了地层中,等着我们去慢慢查阅。看看我们书上提供的事例:</p><p>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这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面上升了,海洋变成了陆地,形成了现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我在其他班讲这个地方的时候,有个同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如果那个化石是某个傻乎乎的家伙,背了几条鱼,鱼不小心掉在喜马拉雅山,后来形成了化石呢?这应该怎么来说服这个同学呢?这些化石不是单一的化石,它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化石,比如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这里边既有动物化石,也有植物化石。大量的化石可以相互映证,形成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链,这就像打官司时,有时单一证据往往没有说服力,但这种单一证据多了,能够相互映证,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就容易让法官采信。</p><p>②我国东海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说明东海底的这些地方曾经是陆地,只是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地面下沉,陆地变成了海洋。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也可以说,曾经的台湾岛是和大陆相连的,只是后来海面上升或者地面下沉,海水进入了台湾海峡里面,陆地变成了海峡。</p><p>③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为什么荷兰会有那么多地区会低于海平面呢?这海水怎么没有流进来呢?荷兰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十分尖锐,长期以来,荷兰人民与大海搏斗,向海洋要地,在海边修了拦海大坝,将里面的海水抽干,将海洋变成了陆地。在荷兰旅游,拦海大坝内有不少水渠,水渠中有小船供游人乘坐,荷兰人告诉我们:如果不用水泵往海里抽水,大坝内的水面24小时就将与大海海平面平齐。所以沿海有不少水泵日夜不停地在往海里抽水。那里来那么多电呢?荷兰人在荷兰的海边,面向海洋安装了大量的风车,因为荷兰地处西风带,沿海有比较稳定的西风,风车在西风的推动下,发的电正好供水泵抽水。那么这样得来的土地,来之不易,如果用来种粮食肯定是很不合算的。那么荷兰人种什么呢?看看书上的图,大家猜一猜,图上各种颜色的地方是种植的什么呢?对了,花卉。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出口国,世界上90%的鲜花出口来自小国荷兰,所以荷兰有“鲜花之国”的美称。在这些众多的鲜花中,比例最高的是郁金香,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所以荷兰由此得到了不少美称:低洼之国、风车之国、鲜花之国、郁金香之国。</p><p>有个词叫“脚踏实地”,意思是说,站在地上,地是非常稳定的,除非发生了地震。地真的是那么稳定的吗?它除了垂直面的升降以外,有没有水平方向的移动呢?“基本上没有”这是先人们的认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大胆得站出来说:No。</p><p>这一学期从开学到现在,短短两个月,我们看到人勇敢地站出来说“No”,科学就此进步了:哥白尼否定了“地心说”,哥伦布、麦哲伦否定“天圆地方”,魏格纳再一次否定前人“大地从来就是如此的”这个老掉牙的认识。</p><p>二、大陆漂移学说:</p><p>介绍一下魏格纳其人。魏格纳,德国人,从小喜欢读探险家的故事,和从前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是一类人(所以一生要做出点成绩,一直在家里,舒舒服服还是不行)。魏格纳25岁就已经是气象学博士了,非常有本事,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在他30岁时,一次生病躺在床上,平时经常开动的脑筋闲不下来,也在想问题。魏格纳躺在床上,眼睛落到了经常看的一幅世界地图(你看,有成就的人,一般家里都贴了地图,一般不贴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但今天,魏格纳有新的发现,他看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是如此的吻合,这就奇怪了,大西洋两岸的这两个地方难道原来是在一起的吗?把地图实际拿来一拼,基本上能够吻合,而且北美洲和欧洲也基本上能拼在一起。</p><p>能拼到一起的两个地方难道真的就是连在一起的吗?那可不一定。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很确定的事情,但不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上周掉了一只钢笔,我看不少同学的钢笔都像我的。我上周掉了一百元钱,我看好多人摸出来的百元钞票都像是我的(都是红色的,都有100)。</p><p>魏格纳可不是一个做事情那么毛糙的人,他通过自己两年的考察找证据,终于他在32岁发表了他的《大陆漂移假说》。</p><p>我们平常做事情,一做出来都希望别人说“好”,鲜花呀、掌声呀应接不暇,然后再去努力,做成了一件大事,这容不容易?(同学们答:不容易。)对,不容易。那要是你做一件事情,别人就是你脑子有问题,傻得不得了,不断得嘲笑你、讽刺你、挖苦你、嫉妒你,打击你,在这种情况下要做成一件事那就比登天还难。魏格纳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在继续他的《大陆漂移假说》。当魏格纳的假说面世后,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倒是质疑声不断,“你说,大地都能漂,你漂一个来看看?”这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p><p>世俗的声音没有阻止魏格纳继续他的工作,魏格纳继续研究他的假说,直到50岁生日那天,在格陵兰岛遇难。也许我们的同学们可能要问:生日那天,为什么没有好好地过一个庆祝一下,吹吹生日蜡烛,唱唱生日歌,吃吃啃德鸡什么的?这让我想一句不知是哪位名人的豪言:追求真理是一生最大的幸福。魏格纳就是这样一生我了自己的真理去奋斗,并最终献身自己的事业。</p><p>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原始大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分裂为几块大陆,并逐渐形成今天的大洲大洋的分布。其主要证据是:拼合大陆的地层具有相似性,就好像撕开的报纸能够行列对应;拼合大陆的生物也是相近的。南美洲东岸的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不会也不能远涉大洋,它没有那个习惯到深水,也没有那个勇气到深水,再说,谁又知道那么遥远的地方会有大陆呢,这干粮又不好带。再说鸵鸟,它虽然是鸟,但是鸟中没有远大志向的鸟了,不思进取,整天吃呀吃,不注意身体的保养,把自己吃胖了,飞不起来了。当然了,鸵鸟也有它的长项,那就是长跑。</p><p>从魏格纳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干成一件大事,需要智慧、创新,更需要坚强、坚韧。别想着自己干的事情会得到多少人的支持,默默无闻中干好自己的事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海陆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