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1:24

不单独复习区域地理的设想

<p><strong>一、常规三轮复习法的弊病诊断</strong></p><p>当前,大多数学校高考地理复习的一般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一般从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早一点的大约开始于第一学期后期)至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末(晚些的要拖到4月份),约2个学期至少10个月以上的时间,课改省区到了高二后期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准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方法以温习课本为主,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初中地理沦为新课教学。复习的内容顺序安排先后各异:有不少学校可能类似于笔者前两届的复习安排,即少量适度整合,有的学校就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即从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1)”、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一直到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最后根据时事热点和有关考试信息,补充相关内容。生源素质较好的学校可能会在某几个模块复习时有所联系和拓展,例如区域地理复习的“区域地理系统化”或者“系统地理区域化”等。第二轮复习一般是在3月—4月,约两个月的时间(有些学校因为一轮用时太长,二轮复习只有月余时间,甚至形同虚设);复习目标以能力提升和突出重点或主干知识为主,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一般会使用配套资料,一线实际教学中,二轮复习往往较多现状是部分重点核心主干知识的讲解,能力训练因为配套习题选编的限制而不能较好实现。第三轮复习一般在5月份,主要任务是模拟训练、查漏补缺、解题方法指导以及答题规范训练;复习方法以考代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其实,这方面类似的工作平时甚至更早就已经在做。</p><p>这种常规复习模式的优点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力求熟悉课本内容。其弊端和不足亦是显而易见的:(1)知识点虽然全面覆盖,但是深度不够,延展不足,复习课模式成为新课的再温习,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板书,甚至是重复的习题,毫无新意,学生厌倦,教师厌倦,不足以应对越来越新颖的模拟题和高考题;(2)一轮复习战线太长,前面复习的知识,如天气与气候等主干知识,前一阶段虽已透彻复习,等到后期时遗忘仍然比较严重<strong>;(</strong>3)地理学科的三大主要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割裂严重,自然地理(必修一)复习耗时长、难度大,易出现繁难偏旧等倾向,但教师授课最有把握和感觉;人文地理用时少,但高考考查的分值却逐年略有升高,复习明显拓展不足,理解不透;必修三的复习,最后可能会因为时间关系而沦为读课本;系统地理知识和原理在各尺度区域中的应用体现不明显,落实较困难;(4)区域地理知识追求大而全,教学模式沦为八股式,即照旧按“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等套路复习“分区+国家”或者中国地理,逐条罗列,了无新意,如再按初中人教旧版复习,不仅内容太多,而且知识陈旧,与高考考纲和初中课标脱节明显,典型区域的研究和方法的提炼常常容易被忽略;(5<strong>)复习难度、进度与习题选编不配套、不同步。其实早在高一、高二新课教学阶段,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了,各类地理教辅选编的习题主要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模拟题和高考题,虽然与所学内容相关,但其综合性和区域性太强,尤其是区域地理正式复习之前,很多区域地理综合题学生根本无法下手。</strong>进入一轮复习,这个配套于同步的问题依旧突出,如果复习的综合性不强,深度不够,拓展不足的话,这类困惑将难以解决,学生依旧大量出现听懂课做不会题的问题。</p><p>总之,常规传统复习模式的最大问题是虽有整合,但整合力度不够,教材的前后联系不够,相关知识的拓展不足,高考主干知识没有扣紧,教师讲授时间太长,学生的有效训练欠缺。</p><p><strong>二、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strong></p><p>这种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是主要按(地球与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为工具篇除外)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专题整合、贯串全部高考内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初中、高中以及乡土地理等)的一种高三复习新模式。提出这种复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p><p>(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再赘述)</p><p>(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细读之,发现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如出一辙,其体例结构、思想方法、活动建议等极其类似,如世界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世界地理概况包括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地区发展差异,分区地理即认识区域,包括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这部分内容与人教初中旧版教材明显不同,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与现行的新课程高考《考试说明》一脉相承,充分贯彻和彰显了新高考的理念。各条标准的叙述语句基本都是:行为动词+限定条件+主题内容之类的结构,这种结构与高考试题的结构非常接近。</p><p>(3)文综地理考纲。大家都非常熟悉四个目标三级层次的新高考考核目标,这里无庸赘述。</p><p>(4)高考能力十项要求。罗列如下:</p><p>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p><p>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p><p>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p><p>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p><p>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这里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大纲要求的地质和地形、气候、河湖水文、植物和动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则指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交通、旅游与商业贸易、环境等。</p><p>6.认识和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p><p>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p><p>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从各类资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且对其作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p><p>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p><p>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p><p>(5)最近六年高考试题分析和解读。</p><p>笔者研读了最近六年的绝大多数的高考题,包含全国卷和省区自主命题卷,新课程卷和老课程卷,地理单科卷和综合卷地理部分等,现在从综合题的考查角度,以“地形(含地势)及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等”为主要核心考点,谈谈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备考实战的针对性。地形要素类的高考综合题的考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p><p><strong>题型一:判断地形类型</strong></p><p><strong>题型二:识记地形区名称和空间位置</strong></p><p><strong>题型三:归纳地形、地势分布特点</strong></p><p><strong>题型四:描述地形地势特征</strong></p><p><strong>题型五:说明、分析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strong></p><p>1、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例如</p><p>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p><p>3、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p><p>4、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p><p>5、地形对湿地形成的影响</p><p>6、地形与地质、地貌的关系</p><p><strong>题型六:说明、分析地形与其他人文要素的关系</strong></p><p>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p><p>2、地形对河流航运的影响</p><p>3、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p><p>4、地形对能源开发的影响</p><p>5、地形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p><p>6、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p><p>7、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8、其他</p><p><strong>通过对六年高考试题的梳理发现:</strong></p><p><strong>1、地形要素的考查能力从低级向高级递进:从记忆、识别、判读到对比、分析、说明、综合、运用等。从2023年至2023年,高考能力立意的体现总体上越加明显。</strong></p><p><strong>2、地形知识记忆类的问题考查的比例和分值有下降的趋势,而地形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的分值加大。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考查增多,迁移运用能力越来越重要,模式化、套路化的应答技巧逐渐不灵。</strong></p><p><strong>3、那种面面俱到、稳扎稳打、平铺直叙的高三传统三轮复习方式,尤其是区域地理的旧复习模式,显然对于备战现今的高考针对性不强,重要不突出,耗时多且低效。从以上高考试题的梳理看出,我们尝试以主要核心要素,如地形进行整合,复习课教学中,参照高考考核的能力要求,关注地形记忆、识别类的问题,重点突出地形与其他要素的逻辑关联,最后落脚到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大大提高了复习备考的针对性。</strong></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单独复习区域地理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