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型备考大全
<p><p><strong>1.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strong></p><p>(1)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p><p>(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p><p>【引申题型】——地理位置进行评价——2023届今年的出题趋势</p><p>(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p><p>(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p><p>(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p><p>(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p><p>(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p><p>(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p><p><strong>2.地形特征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strong></p><p>(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XX、XX地形为主;</p><p>(2)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p><p>(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p><p>(4)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海岸线、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冰川地貌、火山等。</p><p>【引伸题型】地形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 河流 土壤 农业 工业 交通 城市</p><p><strong>3.等值线题目的五读法——秒杀选择题</strong></p><p>(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23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p><p>(2)读数值——注意取值,同时注意题干中所注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高考时一定要有目的性地勾画重点,正确运用好公式。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闭合”的地方。</p><p>(3)读疏密程度——反映水平差距的大小(如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异等等)</p><p>(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往往成为考试比较青睐的东西</p><p>(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来考查影响某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一种考法。</p><p><strong>4.地方时的计算——找关键,取整估算,接近秒猜正确选项</strong></p><p>(1) 第一步必须通过图文信息找到已知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p><p>(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算东还是算西,用加还是用减,这个题目有点变化,特别注意带有航程类的题目,必须加上航行的时间,否则这个题目就会陷入陷阱,要素不全,答案出错。</p><p><strong>5、日界线——走好两步,即可得解</strong></p><p>(题干告知信息“占全球、处于同一天、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等等)</p><p>(1) 第一步是画出剖面图</p><p>(2)第二步是找到0:00所在的经线</p><p>这样题目即可得出正确选项</p><p><strong>6、地球公转类的题目——巧用“万能图”</strong></p><p>方法一:快速浏览题肢,如果涉及到季节“三夏一冬选冬、三冬一夏选夏、遇到春秋不选”</p><p>方法二:画出万能图,找到对应点,兼看移动方向</p><p><strong>7、航空发射基地的区位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strong></p><p>(1)良好的气象条件,风速小,晴天较多,大气透明度好;</p><p>(2)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p><p>(3)人烟稀少,有建禁区的可能;</p><p>(4)最好接近赤道地区,因为纬度低,惯性离心力大且地转偏向小,航天器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节约燃料;</p><p>(5)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p><p>(6)夜间发射,利于跟踪目标进行观察</p><p><strong>8、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选择大题双管齐下</strong></p><p>(5)人类活动——通过等温线的局部特殊情况来处理这类题型,80%选“市区”这个选项。</p><p><strong>9、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出题边缘化</strong>凡是涉及到这类题的时候,知识迁移快速移到“我国的西北地区、进一步推到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进而推到其他地区的高原”标准论述是“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XX的积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昼夜温差大”</p><p><strong>10、影响太阳幅射的因素:纬度 地形 光照</strong></p><p>(1)纬度低,太阳幅射强;</p><p>(2)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幅射的削弱少;</p><p>(3)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p><p><strong>11、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 地形 局部下垫面 海陆位置 洋流 人类活动</strong></p><p>(1)大气环流: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或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p><p>(2)地形:坡向(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海拔(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不旺盛,形成凉爽的热带草原气候);</p><p>(3)局部下垫面:植被和部分湿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水偏多(如果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降雪,其中以冬季的日本西北部地区和冬季的美国五大湖沿岸最为突出)</p><p>(4)海陆位置:如果是大区域,离海近降水多,离海远降水少,如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是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但如果是局部范围有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如福建的东南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区地区就是一个特例)</p><p>(5)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p><p>(6)人类活动:如人工降水、城市雨岛效应等;</p><p>如在选择题中遇到“降雨”类的题目——秒杀之道</p><p>第一、看闭合状,找低压中心或气旋中心</p><p>第二、看凸起方向,找低压槽,通过“锋面气旋、西冷东暖、冷锋后暖锋前”这个技巧来处理。</p><p>第三、快速判断季节,是否与季风有关。</p><p>第四、快速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来判断大气一流的中影响因素。</p><p>这样,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p><p><strong>12、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 降水 组合 (或分要素论述)</strong></p><p>(1)气温特征的描述=气温大小 年变化幅度 日变化幅度</p><p>(2)降水特征的描述=降水量大小 年际分配 季节分配</p><p>【注】气候成因两种模式的分析</p><p>(1)地带性分布模式:太阳幅射 大气环流;</p><p>(2)非地带性分布模式:地形 洋流(识记三种气候的几个特殊性分布及其分析)</p><p><strong>13、“风向”类的题目——四大思维,即可拯救</strong></p><p>(1)读数字,就近“作垂线,伸手”即可得出</p><p>(2)看到纬线,快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p><p>(3)准确定位 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个地区,判断季节,明确四大风向及原因</p><p>(4)题目中有锋面,看符号凸向,快带画出箭头,即可得出答案。</p><p><strong>14、全球三大环境问题——“全球化思维”培养</strong></p><p>首先观察选项,看题肢中是否具有“全球性思维”的选项,有必选之,如果没有,根据情况而定</p><p>全球气候变暖</p><p>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原因</p><p>(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p><p>(2)人为原因: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②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p><p>2.主要影响</p><p>(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p><p>(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p><p>(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p><p>(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p><p>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p><p>(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p><p>(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p><p>(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p><p>(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p><p>方法技巧</p><p>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p><p>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p><p><strong>15、气象灾害类题型——两表定调</strong></p><p>1.气象灾害</p><p>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p><p>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p><p>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p><p>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p><p>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p><p>2.滑坡和泥石流方法技巧</p><p>1.自然灾害的分布</p><p>(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p><p>(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p><p>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p><p>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p><p>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p><p>3.防灾措施</p><p>(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p><p>(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p><p><strong>16、凡是涉及到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性问题——秒杀之道呈现</strong></p><p>(1)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7、8两北雨茫茫,受副高控制,快速选之即可)</p><p>(2)华北春旱——(3、4、5,第一选气温,第二选雨带,最后选生产生活用水)</p><p>(3)台风、飓风、风暴潮——(夏秋季节,找圈圈,判断季节)</p><p><strong>17、涉及到海水温度的题型秒杀技巧——“四高四低”</strong></p><p><strong>18、涉及到海水盐度的题型秒杀技巧——四看法</strong></p><p>(1)看纬度——蒸发量和降水量</p><p>(2)看海拔——结冰和融冰</p><p>(3)看洋流——暖高寒低</p><p>(4)看河流——淡化</p><p><strong>19、渔场区位——四地一指向</strong></p><p>温带海区、浅海大陆架、洋流、河口处,一指向:丰富的饵料、营养物质和盐类)</p><p><strong>20、盐场区位=含盐量、水质 地形 天气情况</strong></p><p>21、洋流分布看纬度,东西岸相反</p><p>22、洋流与等温线的结合——凸向即流向</p><p>23、涉及到洋流类考题的题眼(气温、降水、盐度、渔场、性质定南北半球、季节和顺水、逆水等)</p><p>24、河流水系特征=性质 流向 流程长短 支流多少 流域面积大小 形状 水文特征</p><p>25、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 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补给形式和汛期 流速 含沙量 结冰期 凌汛 水能资源 航运价值</p><p>26、河流的开发=水能 农业(林、畜牧、渔业养殖、种植业) 工矿业 航运 旅游</p><p><strong>27、河流的治是=上游 中游 下游</strong></p><p><strong>28、河流类选择题在选择题中的秒杀类结论性常识</strong></p><p>(1)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以侵蚀作用为主。</p><p>(2)河流下游地势起伏小、流速慢、含沙量小、航运价值大、以沉积作用为主。</p><p>(3)河流沉积地貌:冲积扇(出山口处)、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出海口处)</p><p>(4)三角洲地貌=侵蚀 沉积 顶托</p><p><strong>29、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总结:</strong></p><p>(1)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2)比较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strong>30、水循环类的题型——三个箭头法</strong></p><p>即为降水、下渗、径流,这也是解此类题型的突破口,具体涉及延伸考题有</p><p>(一)区分水循环环节的技巧</p><p>一般情况下,海陆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有两个环节(蒸发、降水)。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可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径流输送在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都存在。分析环节时要分清空间区域和箭头方向,一般箭头向上为蒸发,箭头向下为降水。</p><p>(二)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p><p>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p><p>(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p><p>(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p><p>(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p><p>(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p><p>(三)水循环的意义</p><p>(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p><p>(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p><p>(3)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p><p>(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p><p>(5)塑造地表形态</p><p><strong>31、涉及岩石圈循环类题型走两步——第一识记类别和特例,第二步看箭头找突破口</strong></p><p>32、涉及到地貌形成内外力分析排序类的题时,按照“外力排最后,具体看题眼”的原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p><p>33、涉及到地貌构造类题型时,按照“看形状、记新老、讲运用”来实现做题技巧的快准狠</p><p>找油找背斜,找水找向斜,隧道过背斜,工程避断层</p><p>34、涉及到地形形成原因分析时,方法是“大地形用板板构造理论,小地形用内外力理论”加以分析即可</p><p>35、涉及到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类的题型,采用“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的方法</p><p>36、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秒杀思路是“一基础、两功能、两表现”</p><p>【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p><p>(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p><p>(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p><p>(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p><p>(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p><p><strong>37、涉及到自然带类的题型——直击气候,方可得解</strong></p><p>“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同时识记气候类型的分布</p><p>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p><p><strong>38、凡涉及到雪线类的题型,一看气温(正相关),二看降水(反相关)</strong></p><p><strong>39、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两基础</strong></p><p>(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p><p>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p><p>(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p><p>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p><p><strong>40、.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strong></p><p>(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p><p>(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p><p>(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p><p>(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p><p><strong>41、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带 水文 资源 自然灾害</strong></p><p><strong>42、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strong></p><p>(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p><p>(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p><p>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p><p>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p><p><strong>43、人口再增长模式的秒杀技巧——四看法</strong></p><p>(1)看经济发展模式</p><p>(2)看数字</p><p>(3)看形状</p><p>(4)看生产力发展水平</p><p><strong>44、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strong></p><p>去评估绝对人数最多时,秒杀技巧是由正变负时,反之,绝对人数最少时,秒杀技巧是由负变正</p><p><strong>45、人口迁移分析两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必须注意审题,划出关键词</strong></p><p>(1)迁入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p><p>(2)迁出地: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p><p><strong>46、两大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strong></p><p><strong>47、城市区位=气候 地形 地质 水文 资源 经济 政治 宗教 科技 旅游</strong></p><p><strong>48、城市功能分区的秒杀技巧</strong></p><p>(1)看面积</p><p>(2)看有钱</p><p>(3)看隔离带</p><p>(4)看“高大上”</p><p><strong>49、城市化三大标志秒杀技巧——人口比重</strong></p><p>50、城市化病的表现及卫星城的对应理论</p><p><strong>51、农业大区位分析模板:光热水土地,劳市交政科 X</strong></p><p><strong>52、农业小区位分析四要素=地价 单产 需水量 交通 市场</strong></p><p><strong>54、农作物区位秒杀,优先考虑“市场”,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以题目要素为主,如果涉及主观大题,自然要素搭配播种期 生长期 成熟收获期</strong></p><p><strong>55、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五大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强调三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strong></p><p><strong>5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秒杀之策</strong></p><p>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p><p>(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p><p>(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p><p>(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p><p>(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p><p>(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p><p>(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p><p><strong>57、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strong></p><p>(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p><p>(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p><p>(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p><p>(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p><p>(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p><p><strong>58、工业区位分析模板:原动水土地,劳市交政科 X</strong></p><p><strong>59、工业传导效应类题型坚持一个原则“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strong></p><p><strong>60、工业集聚=共用设施,降低成本 信息交流与协作 规模效应</strong></p><p><strong>61、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 地价 内部交易成本 其他因素</strong></p><p><strong>6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 就业 市场 环境</strong></p><p><strong>6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strong></p><p>(1)气候差异的形成</p><p>(2)地貌差异的形成</p><p>(3)水文差异的形成</p><p>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p><p>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p><p>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p><p>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p><p>(4)土壤差异的形成</p><p>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p><p>64、“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p><p>(1)“点”与“面”判断GPS</p><p>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p><p>(2)“想”与“看”区分RS、GIS</p><p>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p><p>65、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p><p>(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p><p>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p><p>(2)根据区域来判断</p><p>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p><p>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p><p>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荒漠化</p><p>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p><p>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p><p>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p><p>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p><p>(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p><p>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p><p>66.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p><p>原因:<strong>67、</strong><strong>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strong></p><p>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p><p>(1)基础好</p><p>(2)拉动强:</p><p>(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等。</p><p><strong>6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strong>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p><p>【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p><p>(1)原因</p><p>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p><p>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p><p>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p><p>(2)影响</p><p>对东部对西部</p><p>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p><p><strong>69、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strong></p><p>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p><p>(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p><p>(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p><p>(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p><p>(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p><p><strong>70、旅游资源的类型判断——二者相得益彰</strong></p><p>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价值</p><p>分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p><p>地质地</p><p>貌景观气象气</p><p>候景观水文地</p><p>理景观生物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p><p>举例路南石林、五岳等吉林</p><p>雾凇黄果树</p><p>瀑布卧龙、香山红叶帕特农神庙、丽江古城三大石窟、大足石刻藏族晒佛节、傣族泼水节</p><p>核心地质地貌景观建筑景观</p><p>存在形式具体形式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p><p>价值不同点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p><p>共同点经济价值</p><p>特性不同性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p><p>共同性多样性、非凡性、永续性</p><p><strong>71、旅游景观的欣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strong></p><p>(1)天时——把握观赏时机</p><p>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p><p>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北国风光——冬季</p><p>随天气或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鸟岛——五月</p><p>人文景观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p><p>(2)地利——选择观赏位置</p><p>观赏位置旅游景观观赏效果</p><p>远望高处峰峦雄伟、奇特</p><p>远望高处丘陵地区的梯田高低错落、线面结合</p><p>江河、大海旷景</p><p>宫殿宏伟气派</p><p>近看平视城市中的湖泊小巧精致</p><p>俯看较小的湖沼、池塘水中倒影之妙</p><p>置身其中山水组合景观船动山移、如游画中</p><p>(3)人和——自然与人文和谐<strong>72、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价值 地理位置及交通 市场距离 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 环境承载量 知名度和影响力 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国家政策支持</strong><strong> </strong></p><p><strong>73、旅游活动设计=选择旅游地 设计旅游线路 保证旅游安全</strong><strong> </strong></p><p><strong>74、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strong></p><p>(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p><p>(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p><p>(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p><p>(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p><p>(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p><p><strong>75、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济 社会 文化交流 环保意识</strong></p><p>【案例分析】简述发展旅游业对埃及的积极影响。(12分)</p><p>促进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当地的文化更趋多元化;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p><p><strong>76、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特点分析——总分思维,先讲整体,再谈局部分类</strong></p><p><strong>77、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strong></p><p>(一)地质灾害类</p><p>1.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p><p>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p><p>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p><p>3.滑坡的发生机制</p><p>(二)水文灾害</p><p>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p><p>(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p><p>(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p><p>(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p><p>2.我国河流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p><p>(1)自然原因</p><p>(2)人为原因</p><p>(三)气象灾害</p><p>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p><p>气象灾害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p><p>旱涝东部季风区春夏主要由夏季风强弱、进退引起弱——北旱南涝;</p><p>强——南旱北涝兴修水利,</p><p>植树造林</p><p>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酷热少雨抗旱灌溉</p><p>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狂风暴雨及时预报,做好抵御台风过境的准备</p><p>春旱华北3~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未到,降水少干旱少雨引水灌溉</p><p>寒潮青藏高原</p><p>以外的广</p><p>大地区冬半年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大风、</p><p>雨雪、冻害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p><p>沙尘暴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土地沙化、大风沙尘飞扬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p><p>2.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p><p>(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p><p>(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p><p>(3)加强防灾演练。</p><p>78、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p><p>79、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重点讨论)</p><p>80、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生物措施</p></p><p><span>更多地理复习资料分享,尽在</span>优学地理网<span>。</span></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