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1:03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p>【课程标准】</p><p>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p><p>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p><p>【三维目标】</p><p>知识与技能:</p><p>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p><p>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p><p>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p><p>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p><p>过程与方法:</p><p>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p><p>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p><p>情态目标:</p><p>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p><p>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p><p>【教学重点】</p><p>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p><p>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p><p>【教学难点】</p><p>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p><p>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p><p>【教学准备】</p><p>多媒体课件。</p><p>【教学课时】</p><p>1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p><p>投影地质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样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p><p>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老师讲解: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p><p>学生通过课本思考下列问题:</p><p>问题1:内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p><p>问题2:外力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p><p>问题3:外力有哪些动力──风、流水、冰川和生物;</p><p>问题4:内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p><p>问题5: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p><p>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研究之前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是如何形成的?</p><p>合作探究一:</p><p>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p><p>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p><p>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p><p>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p><p>板书:一、内力作用</p><p>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p><p>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裂谷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p><p>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总结:垂直运动──</p><p></p><p></p><p>展示图片和资料完成活动:</p><p>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p><p></p><p></p><p>(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p><p>答案: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p><p>(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p><p>答案: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p><p>(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p><p>答案: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p><p>活动2: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割着大陆与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无数次的海陆变迁。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试述其形成原因,并在示意图中标出海峡的相应位置。</p><p></p><p></p><p>课件展示完成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p><p></p><p></p><p>内力作用的第二种形式:岩浆活动</p><p>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p><p>特别声明:岩浆活动晚于地壳运动。</p><p>内力作用的第三种形式: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p><p>过渡:课件展示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至少1万多米之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2023.43米。</p><p>引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外力作用</p><p>板书:二、外力作用</p><p>课件展示图片:岩石风化图片──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静态下破坏)</p><p>讲解风化作用过程和结果: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风化作用为其它外力创造了条件。</p><p>表现一:风化作用</p><p>课件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雅丹地貌。</p><p>讲解:水、冰川、空气、海水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p><p>表现二:侵蚀作用(运动状态下破坏)</p><p>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p><p>课件展示图片:沙尘暴(风力搬运)和泥石流(流水搬运)</p><p>表现三:搬运作用</p><p>课件展示图片: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p><p>讲解: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p><p>表现四:堆积作用</p><p>课件展示图片:长江流域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p><p>合作探究二</p><p>1.长江流域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p><p>答案:流水作用</p><p>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表沉积物质的来源。</p><p>答案:来自于上中游山区</p><p>3.简单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过程。</p><p></p><p></p><p>小结:四种外力之间的关系:四种外力表现形式是一个连续过程。</p><p>小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p><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75"><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内力作用</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外力作用</p></td></tr> <tr> <td width="175"><p class="MsoNormal">能量来源</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tr> <tr> <td width="175"><p class="MsoNormal">表现形式</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tr> <tr> <td width="175"><p class="MsoNormal">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tr> <tr> <td width="175"><p class="MsoNormal">内、外力作用的关系</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 <td valign="top" width="185"><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p></td></tr></tbody></table></p><p>随堂练习</p><p></p><p></p><p>1.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p><p>2.对照本节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还可以补充哪些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p><p>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p><p>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p>课堂总结──板书设计</p><p></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初中地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