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1:02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p>【学习目标】</p><p>1.知识与技能</p><p>(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p>(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p><p>2.过程与方法</p><p>(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p><p>(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p><p>【教学重点】</p><p>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p>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p><p>【教学难点】</p><p>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p><p>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p><p>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p><p>教学课时1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设计</p><p>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p><p>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p><p></p><p></p><p>主要教学过程设计</p><p>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p><p>(一)河流侵蚀地貌</p><p>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p><p>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p><p></p><p></p><p>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p><p>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p><p>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p><p>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p><p>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p><p>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p><p>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p><p></p><p></p><p>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p><p>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p><p></p><p></p><p>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p><p>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p><p></p><p></p><p>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p><p></p><p></p><p>学生活动:</p><p>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p><p>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p><p>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p><p>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p><p>(二)河流堆积地貌</p><p>1.河漫滩平原</p><p>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p><p></p><p></p><p></p><p>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p><p>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时候背诵的名句: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句话说的是金沙江里产金,而昆仑山则以玉石闻名天下。</p><p></p><p> </p><p></p><p>2.洪积──冲积平原</p><p>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p><p>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p><p></p><p> </p><p></p><p>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p><p>3.三角洲平原</p><p>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p><p></p><p></p><p>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p><p>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p><p></p><p></p><p>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p><p>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p><p></p><p></p><p>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p><p>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p><p>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p>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p><p>(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p><p>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p><p>(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p>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p><p>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p><p>板书设计</p><p>4.3 河流地貌的发育</p><p>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p><p>(一)河流侵蚀地貌</p><p>1. 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p><p>2. “V”型谷下蚀</p><p>3. “U”型谷侧蚀</p><p>(二)河流堆积地貌</p><p>1.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p><p>2. 冲(洪)积 扇:河流出山口</p><p>3.三角洲: 河口</p><p>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p>(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p><p>(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初中地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