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59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学设计

<p>【学习目标】</p><p>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p>【教学重难点】</p><p>1.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p><p>2.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p><p>【教学方法】</p><p>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交流法。</p><p>【教学课时】</p><p>1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p><p>我们班的李明同学,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近年来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拍下了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照片。</p><p>[课件展示]</p><p>海南岛(热带雨林)、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京八达岭(温带落叶阔叶林)、漠河(寒温带针叶林)、锡林郭勒(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沙漠植被)等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图片略)。</p><p>[设置问题]</p><p>从这些景观图中,你能发现各地自然景观,尤其是植被的差异吗?</p><p>[学生回答]</p><p>学生观察展示的各幅图片,回答问题。</p><p>设计意图:</p><p>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现象,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为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唤醒知识与生活积淀。</p><p>[承转过渡]</p><p>不同地区的植被不同,说明其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事实上,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课件展示]</p><p>地球自然景观差异图(见图1)。</p><p>[提出问题]</p><p>图1中的箭头所指的各是哪一种自然景观,结合李明同学拍摄的景观图,请谈一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p><p></p><p></p><p>图1</p><p>[各抒己见]</p><p>学生观察各幅景观图,发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p><p>[师生总结]</p><p>(1)自然地理环境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及其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均存在着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p><p>(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全球性的地域分异为大尺度,地区性的地域分异为小尺度。</p><p>(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往往表现为呈带状分布的有序更替的自然带。</p><p>设计意图:</p><p>美丽的风光图片可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p><p>[板书]</p><p>1.大尺度全球性的地域差异</p><p>2.中尺度地区性的地域差异──自然带</p><p>3.自然带的概念和命名</p><p>[课件展示]</p><p>教材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略)。</p><p>[合作探究]</p><p>(1)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我国的景观图,说一说自然带的定义。</p><p>(2)自然带主要以哪一自然地理要素命名,为什么?</p><p>(3)自然带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p><p>[交流发言]</p><p>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求得问题的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p><p>[师生总结]</p><p>(1)以网络状的形式表述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见图2)。</p><p>(2)自然带一般以植被类型来命名,因为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p><p>(3)陆地自然带是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地理环境。</p><p></p><p></p><p>图2</p><p>设计意图:</p><p>自然带的概念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更是这节课的关键。故充分调用相关图文信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构建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得出自然带的定义、命名、自然带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承转过渡]</p><p>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带的分布角度探讨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p>设计意图:</p><p>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其兴奋点和思维点投向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这一关键点,为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探究疏通认知路径。</p><p>[板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p>[课件展示]</p><p>亚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的景观图及中国自然地理地图。</p><p>[设置问题]</p><p>(1)请你将李明同学拍摄的景观图所代表的自然带按照合理的次序放置到中国自然地理分布图的相应位置上。</p><p>(2)在景观图放置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分析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p><p>[互助探究]</p><p>(1)一位学生在屏幕前,点击鼠标,将景观图按照南北顺序放置于中国地图的相应位置上,其他学生检验和评价。</p><p>(2)在景观图放置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我国的东部地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这些自然带沿着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整个地理环境大体沿纬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p><p>设计意图:</p><p>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借助直观图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规律,实现从“个”到“类”,再到“一般”的升华,培养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与归纳能力。</p><p>[课件展示]</p><p>教材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略)。</p><p>[观察寻找]</p><p>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最为明显?</p><p>[学生回答]</p><p>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中纬度的大陆西部和东部。</p><p>[板书]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p><p>[课件展示]</p><p>中国陇海──兰新铁路干线沿线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图略)。</p><p>[模拟旅行]</p><p>(1)我们从陇海──兰新线上作一次图上旅行。从连云港出发,向西到达乌鲁木齐,你能够看到哪些自然带?自然带沿着什么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为什么?</p><p>(2)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看一看自然带的这一分布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的比较明显?</p><p>[交流发言]</p><p>学生观察分布图,思考并发言。</p><p>设计意图:</p><p>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地图上模拟旅游,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规律,实现从“个”到“类”,再到“一般”的升华,培养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与归纳能力。</p><p>[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课件展示]</p><p>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见下表)。</p><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7">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水平地域分异规律</p></td>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自然带的延伸方向</p></td> <td valign="top" width="131"><p class="MsoNormal">自然带的更替方向</p></td> <td valign="top" width="115"><p class="MsoNormal">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p></td> <td valign="top" width="54"><p class="MsoNormal">实例</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由赤道向两极</p></td>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131"><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115"><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54"><p class="MsoNormal"> </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由沿海向内陆</p></td> <td valign="top" width="138"><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131"><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115"><p class="MsoNormal"> </p></td> <td valign="top" width="54"><p class="MsoNormal"> </p></td></tr></tbody></table></p><p>[师生总结]</p><p>填表比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设计意图:</p><p>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加深了对由赤道向两极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提高了比较概括和归纳能力。</p><p>[学以致用]</p><p>小组讨论教材93页的“活动”题。</p><p>[各抒己见]</p><p>讨论思考后,竞相发言。</p><p>[师生总结]</p><p>造林、种草和种植灌木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但各有其不足之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些什么,应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在广袤的大西北,有些地方如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充足,依靠生长速度优势可以造林为主;在水分缺乏的地方,如沙漠地区,依靠耗水少的优势,荒漠植被成为适应环境的生存者;在水分条件稍好的地方,草原植被的种植优势则最为明显。</p><p>设计意图:</p><p>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与评价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不仅使学生领悟到地理学的实践价值,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思路,而且能提高地理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p><p>[承转过渡]</p><p>以上我们探究的是水平方向的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在海拔差异较大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地理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p><p>设计意图:</p><p>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的探究上。</p><p>[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p><p>[课件展示]</p><p>中国奥运火炬手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线图(见图3)、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奥林匹克圣火图(见图4)。</p><p></p><p></p><p>图3图4</p><p>[合作探究]</p><p>2023年5月8日上午,由中国登山队员点燃并传递的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人类征服自然、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信念在这次巅峰之旅中得以展现。假若你是一名登山火炬手,沿着火炬手的登山路线由拉萨到达珠穆朗玛峰山顶,会见到哪些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沿什么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为什么?</p><p>[讨论交流]</p><p>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p><p>[师生总结]</p><p>从拉萨攀登到珠峰,依次会见到高山草甸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等。这些自然带沿等高线方向呈带状,随海拔的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之所以随着海拔升高而表现出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不同,其原因是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变化明显,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环境及各组成要素便出现随海拔逐渐更替的现象,这一现象我们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p><p>设计意图:</p><p>从奥运圣火的传递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积极“发现”知识。</p><p>[课件展示]</p><p>教材93页“图5.12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略)。</p><p>[观察思考]</p><p>(1)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多哪些自然带?为什么?</p><p>(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p><p>(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与南坡那么多的自然带吗?为什么?</p><p>(4)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之间的关系如何?</p><p>(5)综合以上的思考,你认为山地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p><p>[交流发言]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p><p>设计意图:</p><p>以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分异为例,设置逻辑关联性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集中剖析了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剥茧抽丝、丝丝入扣的思维求解,理解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提高了综合分析思维的能力。</p><p>[学以致用]</p><p>(1)赏析下列古诗词,分析诗词中蕴含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①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2)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p><p>(3)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你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p><p>[交流发言]</p><p>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p><p>设计意图:</p><p>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既检验学生对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又实现了原理知识的具体化,发展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p><p>[课堂小结]</p><p>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但也具有地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般表现为自然带的地域差异,自然带的地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表现为三大规律,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大规律的根本因素分别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位置的差异。(课件展示图5)</p><p></p><p></p><p>图5</p><p>设计意图:</p><p>以网络图的形式,缕清知识线索,完善认知结构。</p><p>【教学反思】</p><p>本节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选取材料可信、翔实、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过程设计流程承转自然,环环相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彰显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观。但在板书设计上,如何科学、精确地体现知识结构和引领思维方向,仍显不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