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59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地理教学设计

<p>【课标解读】</p><p>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p><p>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p><p>【学习目标】</p><p>知识与技能目标:</p><p>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p><p>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p><p>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p><p>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过程与方法目标:</p><p>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p><p>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p><p>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p><p>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p><p>【教学重点】</p><p>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p><p>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p><p>【教学难点】</p><p>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p><p>【教材分析】</p><p>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所以,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p><p>【学情分析】</p><p>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地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p><p>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图及分析表格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例说明山地的形成及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p><p>【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p><p>【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课时安排】2课时</p><p>第一课时</p><p></p><p></p><p>【教学过程】</p><p>【情境导入】</p><p>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p><p>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p><p>第二节山地的形成</p><p>一、山的形成与分类</p><p>【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p><p>(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p><p>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p><p>(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p><p>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p><p>【互动讨论】</p><p>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p><p>【总结分析】</p><p>(一)褶皱:</p><p>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p><p></p><p></p><p>(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p><p>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p><p>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p><p></p><p></p><p>(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p><p>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p><p></p><p></p><p>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p><p>(二)板块属性</p><p>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p><p>(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p><p>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p><p></p><p></p><p>游戏规则:</p><p>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p><p>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p><p>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p><p>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p><p>讨论 :</p><p>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p><p>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p><p></p><p></p><p></p><p></p><p>(四)褶曲的判断方法</p><p></p><p></p><p>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p><p>(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p><p>(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p><p>(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p><p>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p><p>归纳课件展示:</p><p>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p><p>(五)褶皱的实践意义</p><p></p><p></p><p>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p><p>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p><p>四、断块山</p><p>(一)断层的形成</p><p>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p><p></p><p></p><p></p><p></p><p>(二)断层的基本形式</p><p>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p><p></p><p></p><p>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p><p></p><p></p><p>(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p><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7"><tbody><tr><td valign="top" colspan="2"><p align="center">断层</p></td><td valign="top"><p align="center">地表形态</p></td></tr><tr><td valign="top" rowspan="2" width="37"><p>断层的位移</p></td><td valign="top" width="135"><p>以水平方向为主</p></td><td valign="top"><p>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35"><p>以垂直方向为主</p></td><td valign="top"><p>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p></td></tr><tr><td valign="top" colspan="2"><p>断层构造带</p></td><td valign="top"><p>常发育成沟谷、河流</p></td></tr></tbody></table></p><p>(四)断层构造地貌</p><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14%"><p align="center">断层形态</p></td><td valign="top" width="30%"><p align="center">上升岩块</p></td><td valign="top" width="34%"><p align="center">下降岩块</p></td><td valign="top" width="19%"><p align="center">断裂带</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4%"><p align="center">构造地貌</p></td><td valign="top" width="30%"><p align="center">块状山地或高地</p></td><td valign="top" width="34%"><p align="center">谷地或低地</p></td><td valign="top" width="19%"><p align="center">裂谷或河流</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4%"><p align="center">实例</p></td><td valign="top" width="30%"><p align="center">庐山、泰山、华山</p></td><td valign="top" width="34%"><p align="center">渭河平原、汾河谷地</p></td><td valign="top" width="19%"><p align="center">东非大裂谷</p></td></tr></tbody></table></p><p>(1)汾河谷地</p><p></p><p></p><p>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p><p>(2)渭河平原</p><p></p><p></p><p>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p><p>(五)断层的实践意义</p><p>1.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p><p>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p><p>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p><p>【课堂小结】</p><p>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p><p>【课后活动】</p><p>地表形态千姿百态,这都是自然的力量。其中山地的形成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结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山岳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请同学们借助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事例,认识山地的形成与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变,并列表比较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区别与联系。</p><p>【板书设计】</p><p>第二节山地的形成</p><p>第一课时</p><p>一、山的形成与分类</p><p>(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p><p>(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p><p>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p><p>(一)褶皱:</p><p>(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p><p>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p><p>(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p><p>(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p><p>(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p><p>(四)褶曲的判断方法:</p><p>(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p><p>(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p><p>(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p><p>(五)褶皱的实践意义</p><p>1.找水、找油</p><p>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p><p>四、断块山</p><p>(一)断层的形成</p><p>(二)断层的基本形式</p><p>(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p><p>(四)断层构造地貌</p><p>(五)断层的实践意义</p><p>参考资料:百度网站</p><p>第二课时</p><p>【创设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p><p></p><p></p><p>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p><p>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海洋底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2023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p><p>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导入火山)</p><p>一、火山</p><p>【导学与自主探究】</p><p>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5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p><p>(一)火山的结构与组成(协作交流、课件展示)</p><p></p><p></p><p>(二)火山喷发物</p><p>问题设置:</p><p>火山有哪些组成部分?其喷发物都有哪些?</p><p>总结归纳(协作交流、课件展示):</p><p>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喷发时主要喷发物有水蒸气等气体、火山灰等固体、熔岩流等液体。</p><p>【导学与自主探究】(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课件展示)</p><p>(三)火山分类</p><p>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p><p>1.死火山是指那些保留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和现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这类火山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泛。</p><p></p><p></p><p>大同火山群是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之一,是中国著名第四纪火山群。已知有30余座,分布在山西省大同市、县和阳高县境内,集中于4区域:西区指爪园与西坪北地区。南区是桑干河以南。北区系大同市以北的山。根据火山外部形态特征,可分为4类:一是穹窿状的,由玄武岩组成,没有火山口,如孤山和峨毛疙瘩等。二是壳状的,由玄武岩组成,如肖家窑头火山和大辛庄火山等。三是半圆形的,系火山喷发物沿山前裂隙喷出,依山坡流动而成。四是马蹄状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层组成,火山形成后,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马蹄状,如东坪山,金山等。上述除马蹄形火山已被冲沟切穿外,其余的仅在锥体四周有窄浅的沟谷,说明火山地貌还处于侵蚀初期。</p><p>2.休眠火山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现今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p><p></p><p></p><p>富士火山于日本本州岛中南部,第四纪形成的复合火山,是日本最大的火山之一,海拔2023米,体积约870立方千米。日本富士火山最初爆发时期为第四纪后期,形成古富士火山(见图)。当时的喷出物广布于山麓地带,喷出物主要是玄武岩质火山渣及火山灰等。古富士火山喷发的后期有大量的熔岩流溢出,约在1万年前火山活动近于停止状态,进入休眠期。在2023~2023年前,火山再次活动,在古富士火山体上形成了圆锥形层状火山,称新富士山。最近一次喷发在2023年。</p><p>3.活火山则是指那些现今仍在活动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的火山。目前,世界上的活火山约有500余座。</p><p></p><p></p><p>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 Volcano)位于美国夏威夷岛东南部。海拔2023米,是世界上最年轻,也是最活跃的一座火山。每天几乎都有数十万立方米岩浆从岛上的火山口内喷出。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动力旺盛的活火山,至今仍经常喷发。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2023米,深130余米,其中包含许多火山口。整个火山口好像是一个大锅,大锅中又套着许多小锅(火山口)。这里曾长期存在着一个世上最大的岩浆湖,面积广达10万平方米,通红炽热的岩浆一般有十几米深,在湖中翻滚嘶鸣,仿佛一炉沸腾的钢水。在湖的边缘部分,经常产生暗红色的桔皮,它们堆积起来就像一捆捆绳子,桔皮有时破裂后再倾倒沉入白热的岩浆中。这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奇观。</p><p>(四)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p><p>问题设置:</p><p>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p><p>归纳课件展示:</p><p>1.消极影响:</p><p></p><p></p><p>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污染大气,有时引起地震等。</p><p>2.积极影响:</p><p></p><p></p><p>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p><p>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情境创设:</p><p>播放《天路》和《山路十八弯》导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p><p></p><p>问题设置:</p><p>(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p>(二)山地第地区修筑公路的原则是什么?</p><p>归纳总结:(互动交流、协作思考、课件展示)</p><p>(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公路为主。</p><p>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p><p>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迂回前进,呈之字形。</p><p>(二) 山地地区修筑公路的原则</p><p>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应尽量靠近居民点、少占耕地,尽量使交通量最大;在陡坡上迂回前进,呈“之”字形。</p><p>【课堂小结】</p><p>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火山的基本结构及其带来的影响;研讨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建设原则。</p><p>【板书设计】</p><p>第二课时</p><p>一、火山</p><p>(—)火山的结构与组成</p><p>(二)火山喷发物:</p><p>(三)火山分类: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p><p>(四)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p><p>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p><p>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公路为主。</p><p>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p><p>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迂回前进,呈之字形。</p><p>(二) 山地地区修筑公路的原则。</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地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