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54

八下地理复习检测题

<p>一、选择题</p><p>1.下列省区轮廓图与其简称对应正确的是()</p><p></p><p></p><p>2.下列地点中,符合“北半球、低纬度、东半球”的是()</p><p>A.23.5°N、10°WB.0°、0°C.30°S、60°WD.55°N、1 80°。</p><p>3.我国自古就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里所说南船北马的分界线最有可能的是()</p><p>A.秦岭—淮河一线B.天山—阴山一线</p><p>C.黑河—腾冲一线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p><p>读右图并回答4~5题。</p><p>4.对于甲图所示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p><p></p><p>A.此时北半球是夏季</p><p>B.山东昼长夜短</p><p>C.是进行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p><p>D.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气候特点是温和多雨</p><p>5.对于乙图所示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正是去黑龙江看冰灯的季节</p><p>B.地中海地区正处在雨季</p><p>C.我国东部正处在洪涝多发季节</p><p>D.我国华北地区正播种小麦</p><p>6.小光和小明同时从南极出发,分别沿40°E和40°w向北行进,那么()</p><p>A.他们可能在北极相遇B.他们在赤道上相距最近</p><p>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一致D.他们可能在南极相遇</p><p>7.已知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北半球的季节是()</p><p></p><p></p><p>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p><p>8.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p><p>A.600米B. 2023米C. 200米D. 2023米</p><p>9.我国新疆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是()</p><p>A.深居内陆 距海远B.纬度偏高 气温低</p><p>C.海拔高 海风吹不到D.距海不远 但受山脉阻挡</p><p>10.下列各项中图序按我国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的顺序排列的是()</p><p></p><p></p><p>A. ④③②①B. ③④②①C. ④③①②D. ③④①②</p><p>11.北回归线在我国从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与下列民族排序相同的是()</p><p>A.高山族、汉族、壮族、傣族B.汉族、壮族、傣族、高山族</p><p>C.汉族、傣族、高山族、汉族D. 傣族、壮族、汉族、高山族</p><p>12.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低纬度的点是()</p><p></p><p>A.A点B.B点C.C点D.D点</p><p>13.图中一年经过两次太阳直射的点有()个</p><p>A.一B.三C.四D.五</p><p>读下图回答14~15题。</p><p>14.E点的海拔高度为()</p><p>A.300米B.400米C.500米D.600米</p><p>15.图中出现河流的地方可能有()</p><p>A.1处B.2处C.3处D.4处</p><p>读国家轮廓圈.回答16~17题。</p><p></p><p></p><p>16.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北半球、东半球的国家是()</p><p>A.甲B.乙C.丙D. 丁</p><p>17.人均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p><p></p><p></p><p>A.甲B.乙C.丙D. 丁</p><p>18.下列四幅图中,城区面积最大的是()</p><p></p><p></p><p>A.AB.BC.CD.D</p><p>19.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有两次阳光能直射井底,此井可能位于我国的()</p><p>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海南岛D.青藏高原</p><p>20.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p><p>A.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p><p>B.我国各民族分布都比较分散</p><p>C.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东南部没有少数民族</p><p>D.我国只有西藏地区有些县市的居民是同一民族的</p><p>21.下列不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组山脉是()</p><p>A.大兴安蛉—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长白山—武夷山</p><p>C.台湾山脉D.天山—阴山</p><p>22.我国由于南北跨纬度很大,南北温差出现一定的差异,南北温差最大的季节是()</p><p>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p><p>23.下列与济南处于同一温度带的一组城市是()</p><p>A.上海 南京武汉B.北京 兰州 石家庄</p><p>C.乌鲁木齐 哈尔滨吉林D.沈阳 北京 武汉</p><p>下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读后请回答第24题。</p><p>24.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有( )</p><p></p><p></p><p>A.甲 乙B.乙 丁C.甲 丙D.丙 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下地理复习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