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21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答案

<p>期末将至,高一学生对地理必修二的学习也接近尾声,下面是优学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你能从这套试题中得到启发。</p><p>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p><p>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p><p>读2023~2023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1~2题。</p><p> 1.有关2023~2023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 正确叙述是( )</p><p>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p><p>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 加</p><p>C.15~64岁年龄段人 口增长速度最快</p><p>D.2023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p><p>2.进入2023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p><p>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p><p>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p><p>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p><p>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p><p>3.右图为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人口规模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p><p>B.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p><p>C.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方式属于甲方式</p><p>D.乙人口增长方式不会出现人口问题</p><p>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p><p> 4.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p><p>A.从非洲迁往西亚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北美迁往拉美 D.从欧洲迁往非洲</p><p>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p><p>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p><p>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p><p>右图为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p><p> 6.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p><p>A.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p><p>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p><p>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p><p>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p><p>7.下列企业最适宜丁地布局的是( )</p><p>A.印刷厂 B.自来水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p><p>8.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p><p>A.离城市远 B.山区多灾害</p><p>C.距湖泊近,湿度大 D.交通不便</p><p>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9~10题。</p><p> 9.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p><p>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p><p>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p><p>10.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p><p>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p><p>读图,回答11~12题:</p><p> 11.图中的四个国家均有典型的放牧业,其中以牧牛业为主的是()</p><p>A. ③ B.② C.① D.④</p><p>12.上述四国中,既有发达的大牧场放牧业又有发达的商品谷物农业的是()</p><p>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④</p><p>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甲)和农业产值构成图(乙),读图完成13~14题。</p><p>13.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p><p>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p><p>14.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p><p>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p><p>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p><p>15.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p><p></p><p>工厂化农业也称农业车间,即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栽培环境,进行可控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可以实现蔬菜、花卉、家禽家畜饲养全天候、反季节的连续性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6~18题。</p><p>16.按农业的分类,工厂化农业应属于()</p><p>A.种植业农业 B.劳动密集型农业</p><p>C.资金和技术密集农业 D.粗放农业</p><p>17.对工厂化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p><p>A.不可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B.不需要自然条件的投入</p><p>C.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我国出现 D.是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必由之路</p><p>18.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工厂化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p><p>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B.缓解了土地、水等资源的紧张状况</p><p>C.改变了农业地域类型 D.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p><p>中新网南京2023年9月22日电:2023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宁开幕。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认为,两岸企业面临新的调整布局,企业家应发挥两岸经济互补的特性,积极建立关系渠道,增进互访,产销互补,转型成为两岸企业家面临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共识。读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示意图,回答19~20题。</p><p></p><p>19.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 )</p><p>A.低廉的工资 B.广阔的市场 C.先进的技术 D.通达的信息</p><p>20.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反映其工业转向 ( )</p><p>A.技术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D.原料导向型</p><p>如图为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北京海淀区,目前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有50多家在此登记注册,其中包括三井特产、NTT株式会社、西门子公司、惠普公司、宝洁公司、摩托罗拉、微软公司等。读图,回答21~23题:</p><p> 21.世界著名公司纷纷落脚此地的主要原因是()</p><p>①劳动力和地价便宜</p><p>②优惠的政策条件</p><p>③环境优美,大气质量好</p><p>④人才优势,信息高效</p><p>A.①② B.①④ C.③④D.②④</p><p>22.与材料中布局相似的区域有()</p><p>①英国的伯明翰地区</p><p>②印度的班加罗尔</p><p>③日本东京附近的筑波地区</p><p>④荷兰的鹿特丹港</p><p>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①④</p><p>23.欧美日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球的绝大部分份额,其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优越条件主要表现在①环境优美②高科技力量和人才优势③劳动力工资水平低④高速交通的发展优于发展中国家( )</p><p>A.②④ B.②③ C. ①② D.①④</p><p>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l:100 000)。读图回答第24~26题。</p><p> 24.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上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p><p>A.a B.b C.c D.d</p><p>25.甲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在图1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p><p>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p><p>26.图中铁路分布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p><p>①穿越河流 ②邻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p><p>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p><p>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回答27~28题:</p><p> 27.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p><p>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p><p>28.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p><p>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p><p>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p><p>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29~30题。</p><p></p><p>29.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p><p>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②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⑥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p><p>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②⑤⑥⑦⑧</p><p>30.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p><p>A.提供新能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 C.减少污染 D.节约能源</p><p>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p><p>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许多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p><p>材料二上海浦东将在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支持下,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p><p>(1)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________ __ __。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__ 。</p><p>(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p><p>(3)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p><p>(4)浦东在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中,率先可以试点的人群是( )</p><p>A.高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 B.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p><p>C.外来务工人员 D.野外工作人员</p><p>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p><p></p><p>(1)B为 (国家) 草原。</p><p>(2)A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农业,B区的农业地域类是 。</p><p>(3)A、B两区自然条件的相同点是:</p><p>① ;</p><p>② ;</p><p>③ 。</p><p>(4)A区的农业经营方式以 为主,B区的农业经营方式以 为主</p><p>(5)C区域和D区域的农作物收获期是否相同? 。理由是。</p><p>(6)A和E的主要农产品是 ,其有利自然条件是。</p><p>33.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下图和相关资料,</p><p>回答以下问题。</p><p> (1)简要说明环渤海地区发展经济的交通优势。</p><p>材料一: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023平方千米。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p><p>(2)天津滨海新区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并作为发展重点。简要分析它们在本区发展的优势条件。</p><p>材料二: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经正式启动。唐山南部沿海的曹妃甸港址,水深岸陡,不冻不淤。岛前500米处水深达25米,海槽深达36米,是渤海最深点。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27米的天然水道,通向黄海。利用岛与陆地之间的浅海和滩涂,通过填海造陆,建设一个面积310平方千米的工业区。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性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p><p>(3)根据图中的信息及上述资料,试从影响港口建设的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方面,分析曹妃甸建成我国北方大港的有利条件。</p><p>(4)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p><p> (5)读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p><p>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答案:</p><p>一、选择题</p><p>15 C C B A C 610 D C D C B</p><p>2023 A C C B B 2023 C C D A A</p><p>2023 D B A C B 2023 D A B D C</p><p>二、综合题</p><p>31. (1)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或接近现代型转变</p><p>(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p><p>(3)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引起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p><p>(4)A</p><p>32. (1)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分散型(或一城一区型)</p><p>(2)对外交通运输线布局应以不干扰市区交通为原则。 高速公路布局合理,铁路布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得不合理,目前铁路对主城区市内交通有一定干扰。</p><p>(3)B处布局港口 A处布局旅游度假区,理由:该处有大面积沙滩,环境优美,水深较浅。</p><p>(4)④处 理由:附近有盐场,接近原料地; 位于盛行风的垂直方向的郊外,不会给居民区带来空气污染。</p><p>33.(1) 阿根廷 潘帕斯</p><p>(2)商品谷物 大牧场放牧业</p><p>(3)①都是温带气候类型,热量、水分较充足②土壤为黑钙土,土质肥沃 ③地势平坦,有利于实行农业水利化、机械化</p><p>(4)国营农场 家庭经营</p><p>(5)不同 D区域种植春小麦,C区域种植冬小麦</p><p>(6)玉米 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夏季热量较充足,降水丰富</p><p>34.(1)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海、陆、空综合运输体系(或答出三种以上具体交通方式亦可);交通线密集成网(或答出综合运输能力强亦可)</p><p>(2)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利的交通</p><p>(3)自然因素:水深岸陡,不冻不淤;具有天然深水航道;</p><p>社会经济因素:周围地区经济发达,腹地广阔,运输需求大,有大城市作为依托。</p><p>(4)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矿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托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海、陆交通便利。</p><p>(5)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工业废弃物排放,保护了环境(或实施了清洁生产,或实现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