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15

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

<p>高考地理中最重要的知识可能就是地图了,其他所有的知识点几乎都是从地图延伸出去的。下面是优学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分类复习更有重点。</p><p>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一)</p><p>1.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p><p>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p><p>3.比例尺:</p><p>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p><p>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p><p>技巧1:比例尺与地图关系:</p><p>a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p><p>b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p><p>c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p><p>(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p><p>(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p><p>(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p><p>技巧2:比例尺缩放:</p><p>(1)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p><p>(2)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p><p>(3)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p><p>技巧3:判断方向:</p><p>地图上:(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2)指向标定向法:一般箭头指向北方</p><p>(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p><p>自然界:(1)太阳定向法</p><p>(2)树冠和树年轮定向法</p><p>(3)地形和地物定向法:山地草木生长状况(一般阳坡好,阴坡潮湿有青苔),河流北坡光照好,房屋门朝南开。(北半球)。</p><p>(4)北极星定向法</p><p>4.图例和注记:</p><p>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p><p>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p><p>5.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p><p>绝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海拔。</p><p>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p><p>6.等高线:假想连结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投影在基准水平面而成的封闭曲线</p><p>技巧4:等高线数值特点</p><p>①同线等高</p><p>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即同图等距)</p><p>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p><p>④示坡线表示与等高线垂直相交,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也叫降坡线</p><p>⑤相邻等高线,数值相差0个或1个等高距</p><p>⑥两等高线间的闭合曲线,则闭合曲线内值的范围大于大值,小于小值</p><p>⑦相对高度H计算:(n+1)等高距(n-1)等高距</p><p>技巧5:等高线的组合形态</p><p>①密集陡坡,稀疏缓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p><p>②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陡崖。</p><p>③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p><p>④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p><p>⑤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也叫山的垭口</p><p>⑥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即凸低为高)</p><p>⑦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即凸高为低)</p><p>⑧峡谷: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的地方(一对山脊线相对的地方)</p><p>7.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p><p>技巧6: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应用</p><p>(1)判断五大类地形</p><p>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且平直,广阔平坦</p><p>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内部)明显稀疏</p><p>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坡度比较和缓)</p><p>山地: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弯曲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p><p>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p><p>(2)判断坡度的陡缓</p><p>1.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p><p>2.图幅大小相同的比较规律:</p><p>a.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一致,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p><p>b.等高线疏密一致,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p><p>(3)判断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p><p>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图示地形区:</p><p>最大海拔:H高H大</p><p>最小海拔:H低d</p><p>相对高度:H高H低H相</p><p>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n+1)d(重合的等高线条数有n条.等高距为d) p=</p><p>(4)判断水系、水文特征</p><p>a水系形状: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判断河流流向: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山河相间)。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p><p>b流向: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时,流向与地下水位线凸出方向一致。</p><p>c流域面积: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p><p>d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及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p><p>e河流外力作用: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切割)作用为主,河谷多成V形,沉积物多体积大,重量大,河床多卵石为主;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旁蚀作用为主,河谷多成U形,沉积物多体积小,重量轻,河床多沙土或粘土。</p><p>(5)识别一些特殊地形</p><p>新月形沙丘、火山、梯田等。</p><p>技巧7: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p><p>(1)选点。</p><p>①修水库</p><p>a坝址:口袋形(口小坝身较短,利于建坝,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盆地、洼地的出口(河流峡谷处),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或渗漏)</p><p>b坝高:依等高线数值定</p><p>c坝长:依水平距离定</p><p>d占地搬迁: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p><p>e河流水量:支流多,集水面积大,降水丰富,水量充足</p><p>②气象站 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p><p>③疗养地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阳坡、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p><p>④港口:陆域部分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腹地经济发达且市场大,土地租金低,水域部分港阔水深不淤不冻避风。</p><p>(2)选线。</p><p>①公路、铁路线:</p><p>a.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p><p>b.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p><p>②引水线:线路短,地质条件较好,使水流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p><p>③输油管道:路程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大山、大河等。</p><p>(3)选面。</p><p>①工业区: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能源、原料)丰富。</p><p>②居民区:a.依山傍水,靠近水源;b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c.交通便利d远离污染源等。</p><p>③农业: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的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坡度,不宜开辟为梯田,投资大收益小,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p><p>(4)判断气候</p><p>①气候特点分析: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p><p>②气候差异:</p><p>a海拔高气温低。垂直递减率为0.60C/100m。</p><p>b盆地不易散热,气温偏高,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p><p>c平原高原因地形较平坦而风速大</p><p>d垭口因狭管效应而风速大,山地盆地风速小。</p><p>e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p><p>f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p><p>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二)</p><p>1、地图的判读:</p><p>(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p><p>①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p><p>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p><p>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p><p>②比例尺的缩放:</p><p>A、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p><p>例如将1/2023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20230,比例尺变大。</p><p>B、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p><p>例如将1/2023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202300=1/202300,比例尺缩小。</p><p>C、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p><p>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p><p>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p><p>③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p><p>(2)方向:</p><p>①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p><p>②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p><p>③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3). 图例(文字、符号)和注记(数字)</p><p>2、地球、地球仪</p><p>(1)地球常用数据</p><p>赤道半径(长半径)2023.1千米米</p><p>平均半径2023千米 极半径(短半径)2023.8千 赤道周长20235千米</p><p>赤道的自转线速度2023千米/小时 30纬线自转线速度2023千米/小时</p><p>60纬线自转线速度837千米/小时</p><p>(2)地球上方向的判断</p><p>①根据两地经度数判断其东西方向</p><p>A.同为东经两个地点比较经度数值大的在东边,经度数值小的在西边;</p><p>B.同为西经两个地点比较经度数值大的在西边,经度数值小的在东边;</p><p>C.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分别是东经和西经时</p><p>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边,西经度的地点在西边;</p><p>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西边,西经度的地点在东边;</p><p>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均可(即无法比较)。 注意:东西方向为相对方向,定向原则是:根据劣弧段,即两点间经度相差小于180的弧来定向。所以90E与135W的东西向比较只能够通过图中的弧ab(劣弧部分)来比较。 ②.根据两地纬度数判断其南北方向</p><p>A.两地都是北纬:则数值大的在北方,数值小的在南方;</p><p>B.两地都是南纬:则数值大的在南方,数值小的在北方;</p><p>C.两地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则北纬的在北方,南纬的在南方;</p><p>③.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p><p>A.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p><p>a.判断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的各点为正南、正北方向(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判断东西方向同一纬线上的各点为正东、正西方向(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p><p>B.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p><p>a.判别南北极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判断东西方向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可根据自转方向或东西经度分布来判断东西方向。</p><p>(3).计算某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坐标</p><p>纬度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纬度数值相等,但南北纬相反;</p><p>经度两点所在经线一定构成经线圈,经度之和等于180,东西经相反。</p><p>(4).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p><p>①同一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p><p>②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p><p>A.赤道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p><p>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故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p><p>B.其他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p><p>S=111千米相隔经度数COS(表示该点的纬度)</p><p>(5).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p><p>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p><p>①.若两地经度相差等于180</p><p>则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况:</p><p>A、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如图中I点到J点)。</p><p>B、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如图中的K点到H点)。</p><p>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p><p>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选择劣弧路线部分即可(如I点到H点</p><p>先往南,后往北)。</p><p>②.若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时往往讨论同纬度的两地)</p><p>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p><p>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p><p>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p><p>a.若同在北半球,则先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C</p><p>b.若同在南半球,则先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G</p><p>c.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第1条中的第3点(HC)。</p><p>B、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p><p>a.若同在北半球,则先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D</p><p>b.若同在南半球,则先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F</p><p>c.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第1条中的第3点 (CH)。</p><p>(6).移动后,出发点与终点的位置问题</p><p>解题关键点纬度越高,相邻的两根经线之间的纬线距离越短。 A地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果:</p><p>(1)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超过100千米;(出发点以西)</p><p>(2)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小于100千米;(出发点以东)</p><p>(3)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刚好等于100千米;(出发点)</p><p>(4)A地位于南半球,除南极点以外的任何位置结果均相同。(出发点以东)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