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知识点
<p>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我们最该注重的就是知识点的记忆。下面是优学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地理高中知识点,温故而知新,学习更有效率!</p><p>地理高中知识点(一)</p><p>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p><p>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p><p>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p><p>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p><p>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p><p>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p><p>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p><p>①雨带的移动</p><p>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p><p>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p><p>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p><p>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p><p>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p><p>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p><p>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p><p>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p><p>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p><p>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p><p>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p><p>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p><p>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p><p>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p><p>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p><p>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p><p>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p><p>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p><p>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p><p>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p><p>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p><p>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p><p>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p><p>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p><p>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p><p>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p><p>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p><p>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p><p>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p><p>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p><p>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p><p>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p><p>9、温室效应</p><p>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p><p>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p><p>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p><p>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p><p>10、绿化的环境效益:</p><p>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p><p>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p><p>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p><p>11、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p><p>12、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p>13、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p><p>14、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p><p>15、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p><p>16、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p><p>17、地质作用:</p><p>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p><p>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p><p>18、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p><p>1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p><p>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p><p>20、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p><p>地理高中知识点(二)</p><p>1、水回圈:</p><p>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p><p>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p><p>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p><p>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p><p>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p><p>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p><p>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p><p>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p><p>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p><p>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p><p>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p><p>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p><p>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p><p>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p><p>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p><p>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p><p>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p><p>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p><p>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p><p>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p><p>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p><p>③南半球2023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p><p>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p><p>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p><p>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p><p>③影响航海</p><p>④影响海洋污染</p><p>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p><p>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p><p>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p><p>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p><p>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p><p>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p><p>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p><p>13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14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p><p>15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p><p>16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p><p>17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p><p>18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p><p>19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p><p>20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p><p>地理高中知识点(三)</p><p>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p><p>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p><p>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p><p>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p><p>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023</p><p>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p><p>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p><p>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p><p>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p><p>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p><p>1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p><p>1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p><p>1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p><p>1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p><p>1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p><p>16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p><p>17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p><p>1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p><p>19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p><p>2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