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地理难点专题: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
<p>高考大战在即,同学们也经过许多模拟考试的“磨砺”,但总是发现考试失分的题目总是那么相似,那么就需要找到存在的问题,真正地“处理”这些学习漏洞。优学地理网特为同学们整理了<strong>高考地理难点专题:</strong><span><strong>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strong></span><span></span><span>,望同学们认真阅读。</span></p><p></p><p></p><p>高考重难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p><p>学习本部分内容先要明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引起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及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和昼夜长短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和季节分布差异,这就是地球上五带和四季变化产生的原因。这是在“地球运动的意义”中的学习与高考的重点难点,归纳解析两点内容(教育教学/地理纵横/成长导航):</p><p>1.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计算</p><p>(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p><p></p><p></p><p>(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p><p></p><p></p><p>(3)昼夜长短的计算</p><p>①根据昼弧或夜弧所跨经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p><p>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p><p>③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昼长)相等。</p><p><strong>【</strong>主题分享】<strong>节气大全/地理百科</strong><strong>/</strong>气候专题/环境专题/教育教学/地理纵横/成长导航/家庭教育/教师主题</p><p>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计算</p><p>(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p><p>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p><p></p><p></p><p>③递变规律: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p><p>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都为46°52′;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为23°26′+Φ(Φ为当地纬度)。</p><p>(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p><p>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的纬度差。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同减异加)</p><p>②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0°,说明此地在晨昏线上;若小于0°,说明此地此时为极夜。</p><p>更多地理高考复习资料,请继续关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