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0:01

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答案解析

<p>第Ⅰ卷</p><p>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23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停产。据此完成1~2题。</p><p>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p><p>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p><p>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p><p>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p><p>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p><p>答案:B C</p><p>解析: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第1题,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确。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B正确。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C不正确。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D不正确。第2题,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C正确。</p><p>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p><p>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p><p>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p><p>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p><p>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p><p>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p><p>A. 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p><p>答案:C D A</p><p>解析: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3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第4题,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第5题,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p><p>读图1,完成6~8题。</p><p></p><p></p><p>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p><p>A.50米 B.55米 C.60米 D.65米</p><p>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p><p>A. ① B. ② C. ③ D. ④</p><p>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p><p>A.15米 B.40米 C.65米 D.90米</p><p>答案:C C B</p><p>解析: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的能力。第6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C正确。第7题,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C正确。第8题,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5米等高线持平,不能超过50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p><p>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p><p></p><p></p><p></p><p></p><p></p><p>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p><p>A. 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B. 该段河道冬季结冰 C. 铁路沿P箭头指向拉萨延伸D. P箭头指示北方</p><p>10. 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p><p>A. 坡 B. 河流C. 沟D. 原地</p><p>11. 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p><p>A. 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 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p><p>C. 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D. 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p><p>答案:B C B</p><p>解析:本组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第9题,该段铁路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A不正确。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C、D选项做错的同学很多,尤其是选D的多。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与北方位所在 (有点文字游戏的意思) ,C、D不正确。第10题,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第11题,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T设施相当于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p><p>第Ⅱ卷</p><p>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p><p>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23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0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p><p></p><p></p><p></p><p>(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p><p>(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p><p>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p><p>(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p><p></p><p>(图8)</p><p>(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p><p>(3)除建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拟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并说明理由。(6分)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p><p>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p><p>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p><p>37.(18分)图9示意2023年中国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回答下列问题。</p><p></p><p>(图9)</p><p>(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p><p>(1)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p><p>(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投资的条件。(10分)(2)举例。优势条件。(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p><p>42. (10分)旅游地理读图,分析图示区域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p><p></p><p>(图10)</p><p>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 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p><p>43.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p><p>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该城市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p><p></p><p></p><p>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p><p>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p><p>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 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p><p>44.(10分)环境保护</p><p>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出该区域湿地的变化。</p><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bordercolor="#202300" cellpadding="2" width="95%" align="center" height="93"> <tbody> <tr> <td><p align="center">年份</p></td> <td><p align="center">湿地斑块数目(块)</p></td> <td><p align="center">湿地总面积(hm2)</p></td> <td><p align="center">湿地比率(%)</p></td></tr> <tr>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3</p></td> <td><p align="center">42.99</p></td></tr> <tr>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9</p></td> <td><p align="center">19.17</p></td></tr> <tr>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p></td> <td><p align="center">20230</p></td> <td><p align="center">9.30</p></td></tr></tbody></table></p><p>阅读材料,分析该地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p><p>变化特点:2023~2023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p><p>2023~2023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p><p>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p><p>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