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文科综合复习策略探索
<p>一、“新课改”的高考目标要求</p><p>1.新课程方案的教育目标:三个基础两个机会</p><p>根据新课程方案,高中教育的价值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打下三个基础,并给他们提供两个机会。其中“三个基础”: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两个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p><p>2.文科综合高考目标分析</p><p>经过近6年的改革实验,“3+综合科目”的高考模式,已被广大考生和中学教师普遍认同。2023年,国家考试中心发布了“文科综合”高考目标评价:第一,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第二,注重考查学习能力,具体突出在:①获取信息的能力;②分析问题的能力;③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描述论证的能力。</p><p>面对高考改革中学地理教学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二是当前中学没有综合课程,也不允许开设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在思考和解决这些困难时,我们认为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多方位地来审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建构性”和“潜在性”学习。“建构性”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信念,自主积极建构知识和思维过程,以求解决所面临的地理学习问题。“潜在性”是指教学要看到学生存在多方面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尤其要看到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的潜在能力。根据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将知识分类与元认知理论引入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下实现“综合科目”考试的能力要求。</p><p>二、文科综合复习策略</p><p>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体系,广义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近年来,不少学者又提出了“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各类知识的含义见下列图式。</p><p></p><p></p><p>就学习而言,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化形式,不断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据为己有;二是通过外化形式,主体运用心智技能不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的,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知识与能力本身的关系问题。因此,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往往是通过内化与外化两种形式的反复交替才逐步得到积累和提高的。结合知识分类与学习规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和实现步骤。</p><p><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6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学习阶段</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16"><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Ⅰ习得阶段</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52"><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Ⅱ巩固与转化阶段</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36"><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Ⅲ提取与应用阶段</p></td></tr> <tr>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6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学习类型</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16"><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陈述性知识</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52"><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程序性知识</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36"><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策略性知识</p></td></tr> <tr>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6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学习措施</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16"><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识记、理解和同化</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52"><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重组、整合和变式训练</p></td> <td class="bt_content" width="136"><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操作、反馈、自我调节和迁移</p></td></tr></tbody></table></p><p>复习策略:三轮复习,分段突破。</p><p>第一轮:</p><p>时间:2023年9月至2023年1月。</p><p>目标: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建构主干知识网络与能力框架。</p><p>策略:单元过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p><p>第二轮:</p><p>时间:2023年2月至3月底。</p><p>目标: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提高学科内综合能力。</p><p>策略:专题复习(高初中8本书分为40个专题)。</p><p>第三轮:</p><p>时间:2023年4月至5月底。</p><p>目标:将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策略性知识,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p><p>策略:模拟训练、及时反馈、回归课本。</p><p>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意识到要有主动掌握策略性知识的“义务”,在学生眼里,这是教师的天然“职责”。而教师的教学则主要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教师通常要求由学生自己完成。这种教与学的“合理”脱节往往容易被忽略,而知识分类学习则要求将三个阶段紧密联系,并依次递进,这是实现知识掌握的“三步曲”。“分类”则是为了学生从“习得”→“转化”→“应用”的理性提升。但在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策略性知识?</p><p>三、案例教学与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p><p>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尝试创新学习。</p><p></p><p></p><p>根据上面操作模式观以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34题(题目略)为例,说明具体应用的方法与步骤:</p><p>1.提取与解题相关的知识点:</p><p>①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p><p>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周年变化规律与计算公式:H=90°-│</p><p>-δ│</p><p>③东、西半球的划分与范围;</p><p>④“降水柱状图”的分析与判断;</p><p>⑤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相对应的气候特点。</p><p>2.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p><p>①根据下图判断所求地点P1或P2在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8.5°并代入公式计算:88.5°=90°-│</p><p>-23.5°│,得出:</p><p>=22°N、S;</p><p></p><p></p><p>②南、北半球22°纬线附近地区,大陆中部及西岸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沿岸寒流影响,降水稀少,只有大陆东岸因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约2023毫米~2023毫米),且位于东半球,故推断该地可能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或澳大利亚东部沿海;</p><p>③该地位于热带地区,夏季受来自低纬和海洋的湿热气流影响,故夏季漫长且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高纬和内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故冬季短促且温和少雨。</p><p>3.通过以上“典型案例”分析,概括出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构模式:</p><p></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