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9:54

运用“题例-小结-习题”模式复习“地球的运动”

<p>“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p><p>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p><p>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p><p>[题例1]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p><p>(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p><p>(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2023年广东卷)</p><p>[小结]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要解决以下问题:</p><p>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p><p>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度数的关系:即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p><p>3.明确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p><p>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p><p>以上4个问题提出,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总结。另外在回答「题例1」第(1)小题的时候,可以借用一个极端值,即黄赤交角为90度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相信这样一来,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将带来哪些结果。</p><p>[习题1] 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2023年上海卷)</p><p><table class="MsoTableGr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1"> <tbody> <tr>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甲地</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乙地</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丙地</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丁地</p></td></tr> <tr>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白昼时间</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5小时30分</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9小时09分</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11小时25分</p></td> <td width="114"><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13小时56分</p></td></tr></tbody></table></p><p>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p><p>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p><p>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p><p>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p><p>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p><p>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p><p>二、太阳光照图的类型识别(晨昏线)</p><p>晨昏线是一个基本概念,学生很容易掌握,但高考题目往往是太阳光照图的判读,会从晨昏线特点人手要求分析判断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p><p>[题例2]读图1回答:</p><p></p><p></p><p>(1)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 。</p><p>(2)当DF为昏线时,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p><p>(3)当AC为晨线时,此时是 节气;当DE为昏线,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p><p>(4)若DE为晨线,此时北京时间是 ;当北京时间为8点整,DF是 线。</p><p></p><p></p><p>[小结]从这个案例中教师要解决以下问题:</p><p>1.二分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p><p>(1)春分和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和极圈相交,并垂直。</p><p>(2)夏至日:晨昏线和北极圈相切,即晨昏线和北极圈只有一个交点。</p><p>(3)同理,冬至日:晨昏线和南极圈相切,即晨昏线和南极圈只有一个交点。</p><p>2.如何从晨昏线推算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18点,掌握这个知识点,然后再按地方时的计算方法算时间。</p><p>[习题2] 读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p><p>(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 (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p><p>(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 点钟。</p><p>(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达 小时。</p><p>(4)在图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p><p>A.北京 B.广州C.甲地 D.乙地</p><p>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p><p>随着高考取消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之后,这一知识点的难度有所下降,只需要学会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既可。</p><p>[题例3]读图3,图中DE为昏线,读后回答下列问题:</p><p></p><p></p><p>(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p><p>(2)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 ,A、B两地日出较早的是 。</p><p>(3)此时赤道上昼的范围是 。</p><p>[小结]从这个案例中教师要解决以下问题:</p><p>1.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直射点包括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纬度位置的判读可参照"二分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学生一般都掌握的较好。关键是经度位置的判断,需要明白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反之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也成立。</p><p>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的应用:让学生把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阐述一遍,然后总结规律。</p><p>(1)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p><p>(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p><p>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让学生把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阐述一遍,规律略。</p><p>[习题3] 图4中4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p><p></p><p></p><p>①A.23°26′N B.46°52′NC.66°34′N D.90°N</p><p>②A.90°N B.66°34′NC.23°26′N D.0°</p><p>③A.0°B.23°26′N C.90°N D.66°34′N</p><p>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p><p>四、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p><p>时间的计算包括地方时和区时,两者分开,学生容易掌握,但如果在同一幅图上面学生就比较容易混淆。</p><p>[题例4] 读图5,回答下列各题:</p><p></p><p></p><p>(1)A点此时是点钟。</p><p>(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月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p><p>(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个时区。</p><p>(4)此时以和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天。</p><p>[小结] 从这个题例中教师要解决以下问题:</p><p>1.地方时和区时不同的概念及推算方法,这一内容在其他专题中讲过,这里只点到为止。</p><p>2.今天和明天的区分:今天和明天的区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同一地点从时间上分,以24点为分界,24点之前是今天,过了24点是明天;另一个区分就是日界线,不管某地的地方时是多少,但只要是在日界线的两侧,就属于不同一天。简单的讲,今天和明天的界线有两条:180度经线和地方时为24点(或0点)的经线。</p><p>[习题4] 如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p><p></p><p></p><p>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p><p>二、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p><p>在讲完了这几个典型的题例和习题之后,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地球运动的逻辑关系简单表示出来,如下图:</p><p></p><p></p><p>参考答案</p><p>[题例1] (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p><p>(2)太阳直射范围增大,北半球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p><p>[题例2] (1)12月22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p><p>(2)23°26′ (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 (4)20点 晨</p><p>[题例3](1)23°26′N,110°W (2)AB (3)160°E~180°~20°W</p><p>[题例4](1)4 (2)12 22 (3)21 (4)135° E180°</p><p>[习题1] 1.D 2.B 3.D</p><p>[习题2](1)夏至23°26′N,180° (2)晨4 (3)824 (4)B</p><p>[习题3]② [习题4]B</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用“题例-小结-习题”模式复习“地球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