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雪线
<p>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对雪线总是不理解,让许多教师头疼。现就雪线问题做一下总结。</p><p>一、雪线到底是什么?</p><p>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p><p>二、雪线高低怎么来判断?</p><p>1.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气温与纬度及坡向均有关系。</p><p>(1)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2023~2023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023~2023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p><p>下面这个题中的1、2问中就体现了这一点。</p><p>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1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1,回答1~3题。</p><p></p><p></p><p>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p><p>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p><p>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p><p>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p><p>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p><p>3.依图示资料可知( )</p><p>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p>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p>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p><p>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p><p>解析:赤道地区降水最多、副热带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少;初判降水量是③曲线;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②曲线是气温;副热带地区因为温度高降水少,所以雪线最高,两极地区雪线最低;①曲线是雪线高度。</p><p>答案:1.A 2.B 3.A</p><p>(2)阳坡热量充足,雪线分布高度大,阴坡相反。</p><p>下面题中1问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p><p>右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2023米的山脉,山体的某一侧水汽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1~2题。</p><p></p><p>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p><p>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p><p>2.若山顶有永久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Tx表示夏季最低气温,Td表示冬季最低气温)应是( )</p><p>A. Tx<18℃ B. Td<18℃ C. Td<10℃ D. Tx<10℃</p><p>解析:N坡的自然带向高海拔延伸,热量较多,为向阳坡;雪线较高,为背风坡。S坡为阴坡,迎风坡。第2题,从0米到2023米高度,气温要下降18℃,若夏季山下气温在18℃以下,则山顶就可能出现永久性冰川。(若夏季都有永久性冰川,冬季肯定冰川面积更大)</p><p>答案:1.B 2.A</p><p>2.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迎风坡),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背风坡),雪线越高。</p><p>下题中第4问就体现了这一点。</p><p>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p><p></p><p></p><p>(1)把下列各自然带的代码填入与图中A、B、C、D 对应的位置上。</p><p>①高山草甸带 ②冰碛和地衣带 ③常绿阔叶林带 ④针叶林带</p><p>A ;B ;C ;D 。</p><p>(2)此图自然带分布反映陆地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同 的地域规律有些相似。</p><p>(3)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完整,其原因是 。</p><p>(4)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海拔比北坡低,其原因是 。</p><p>解析:第(1)(2)小题是考查课本上的原图,属于基础知识,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垂直带谱的变化与山地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水平地带谱相似”;第(3)小题考察相对高度对自然带谱的影响,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完整;第(4)小题考查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一般从向阳/背阴和迎风/背风两大方面考虑。</p><p>答案:(1)③④①② (2)山地垂直 从赤道到两极(3)北坡因山麓的海拔比南坡高,其相对高度小 (4)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雪)量大,属于海洋性冰川。</p><p>此外影响雪线的高低还有其他因素。</p><p>例如雪线高度还与坡度有关: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加速冰川融化)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