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教案示例(第一课时)
<p>【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p><p>【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p><p>【教学用具】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石化中心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图</p><p>【教学过程】</p><p>(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p><p>(板书)第八章中国的工业</p><p>(学生活动)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p><p>2.读课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p><p>(教师总结)如果说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那么,工业则决定着人们吃、穿、用的水平,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工业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p><p>(板书)第1节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p><p>一、基础工业的分布</p><p>(学生活动)读书回答:1.什么是基础工业?</p><p>2.基础工业包括那些工业部门?</p><p>3.有那些物资是这些基础工业的产品?各举一例说明。</p><p>4.假设生活中和生产中没有了这些物资,会怎样?</p><p>(总结、过渡)可见,基础工业无论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p><p>(板书)1.煤炭工业</p><p>(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中找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复习回答煤炭资源丰富的省区。</p><p>(教师总结)因此,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陕西,就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p><p>(总结板书)煤炭工业基地:山西、内蒙古、陕西</p><p>(过渡)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比重是最大的,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却不断上升。</p><p>(学生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p><p>1.找出我国大型油气田。</p><p>2.找出图中的大型炼油厂。</p><p>3.观察炼油厂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p><p>(教师总结)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分布多于油气资源分布一致,即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p><p>(板书)2.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油气产地</p><p>消费市场</p><p>(学生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p><p>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p><p>2.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举例说明。</p><p>(教师总结)石油化学工业也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和消费市场(如北京燕山、上海金山)。</p><p>(板书)3.石油化学工业</p><p>(承转)电力工业是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p><p>(学生活动)读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p><p>1.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形式?</p><p>2.这两种电力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p><p>3.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p><p>(总结、板书)4.电力工业: 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p><p>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p><p>核电站—东南沿海</p><p>(总结)本节课介绍的四项基础工业中,有三项是能源的生产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能源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能源的生产是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工程,不仅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问题。</p><p>(反馈练习)</p><p>下列城市分别是哪项基础工业基地:大庆、大同、北京、上海、南京、兰州、锦州、广州。</p><p>【板书设计】</p><p>第八章 中国的工业</p><p>第1节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p><p>1.煤炭工业</p><p>煤炭工业基地:山西、内蒙古、陕西</p><p>2.石油、天然气工业</p><p>在油气产地</p><p>消费市场</p><p>3.石油化学工业</p><p>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p><p>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p><p>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教案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