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9:25

《中亚》 教案

<p>【教学目的】</p><p>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p><p>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p><p>【教学重点】</p><p>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p><p>【教学难点】</p><p>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p><p>【教具准备】</p><p>地图:①亚洲政区图。</p><p>②亚洲地形图。</p><p>③哈萨克斯坦图。</p><p>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p><p>②伊斯兰教、清真寺图片。</p><p>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p><p>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p><p>②亚欧大陆桥图。</p><p>③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图。中亚地形为底图;第一复合图为北半球温度带图;第二复合图为太平洋、印度洋季风风向和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p><p>④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图。</p><p>【教学课时】</p><p>2课时</p><p>【教学方法】</p><p>发现法、讲授法。</p><p>【教学过程】</p><p>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p><p>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p><p>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p><p>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p><p>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p><p>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p><p>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p><p>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p><p>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p><p>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p><p>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p><p>2.出示“中亚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投影片:</p><p>①出示“中亚地形图”,指出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p><p>②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北半球温度带图”,说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温的大陆性特点突出:冬冷夏热。</p><p>③去掉“北半球温度带图”,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太平洋夏季风风向图”、“印度洋西南季风风向图”,说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p><p>再叠加“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说明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p><p>总结以上两点,说明中亚地区:降水稀少。</p><p>④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中亚气温降水分布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p><p>⑤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草原和荒漠为主。</p><p>归纳①——⑤各知识点,得出: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p><p>2.要求学生在课本插图“中亚各国政区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找出里海和咸海。从内流河、内陆湖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说出这些河湖是内流河和内陆湖。</p><p>要求学生在上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入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p><p>向学生介绍里海。</p><p>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p><p>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p><p>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得出:</p><p>①谷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地区。</p><p>②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p><p>③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p><p>④经济作物——棉花分布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p><p>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衣业生产分布图”,得出:</p><p>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矿产。</p><p>3.出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投影片,帮助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记住主要工业部门。</p><p>投影片内容如下:</p><p>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据投影片中箭头所表示的各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以下内容:</p><p>①地理位置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p><p>②气候对河流、植被的影响。</p><p>③气候、河流(灌溉)、植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灌溉农业发达。畜牧业发达。</p><p>④农业生产对工业部门的影响。</p><p>⑤矿产资源对工业部门的影响。</p><p>⑥气候、矿产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p><p>要求学生复述以上内容,并抄录投影片中所表示的知识结构。</p><p>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内容,并以“想一想从咸海周围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p><p>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p><p>②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p><p>③人类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p><p>④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p><p>四、居民和城市</p><p>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像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民族构成。</p><p>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p><p>3.结合以上图片讲解一些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p><p>4.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向学生说明该城市职能。</p><p>【板书设计】</p><p>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p><p>1.距海较远,深居内陆</p><p>2.交通要道</p><p>①古代“丝绸之路”</p><p>②现代“亚欧大陆桥”</p><p>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p><p>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沙漠广布</p><p>2.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p><p>3.内流区域面积广大</p><p>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p><p>1.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农业生产</p><p>①北部谷物、小麦区</p><p>②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区</p><p>③山地畜牧区</p><p>④世界第三产棉基地</p><p>2.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p><p>①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p><p>②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p><p>③木材缺乏,轻工业产品需进口</p><p>四、居民和城市</p><p>1.多民族地区、伊斯兰教</p><p>2.塔什干</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亚》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