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9:21

高中地理必修五《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p>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优学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strong>教案</strong>,希望能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帮助。</p><p><p>知识要求:</p><p>1、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及农业生产的特点</p><p>2、了解农业的几种不同的分类及其特点</p><p>阅读要求:</p><p>《农业的发展历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各种类型的特点</p><p>教学难点:农业投入-产出模式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p><p>教 具:投影片</p><p>课 型:新授课</p><p>教 法:谈话式讨论教学</p><p>课 时:1课时</p><p>【教学过程】</p><p>[绪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p><p>[导入]上册,我们研究探讨了目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陆地环境,那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p><p></p><p></p><p>1、人类和一般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决定了需要环境提供生存的场所,即含有一定媒质(空气、水等)的空间;需要提供满足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环境具有容纳、清除代谢产物的能力。</p><p>2、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动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动来改变自然环境,而人类却能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深入。</p><p>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p><p>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p><p>③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p><p>④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p><p>⑤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p><p></p><p></p><p>[小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发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所以,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关系。</p><p>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一定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但进行农业生产有多种选择,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就需要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逐一探讨这方面的问题。</p><p>[新授]</p><p>一、农业的概念</p><p>1、农业: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p><p>2、广义的:农、林、牧、副、渔</p><p>狭义的:种植业</p><p>二、农业生产的特点:</p><p>1、地域性---“因地制宜”</p><p>(1)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p><p>(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p><p>[举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 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p><p>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p><p>(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p><p>(2)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p><p>[举例]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p><p>三、农业生产的性质:</p><p>1、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p><p>2、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p><p>[比较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繁殖过程与一般动、植物的区别;判定农作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及其理由。]</p><p>以小麦为例:小麦的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自然再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条件(光、热、水、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育种、犁地、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人类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这些社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过程)又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习惯、历史基础、劳动力、国家政策、措施、工业、城市的发展、技术改造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p><p>农产品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农产品的获取,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然属性外,同时还受多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备“自然属性“,因此不是自然资源。</p><p>①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指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 必须依靠一定的空气、阳光、水和各种养料,经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长、繁殖,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p><p>②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农业生产还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必要的产品,也就是需要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p><p>③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发的生长、繁殖的过程,而是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的。它以经济再生产过程与之区别。</p><p>④农业生产以自然再生产过程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p><p>[阅读材料]《农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差异</p><p>四、农业的投入和产出</p><p>1、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p><p>自然条件:热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p><p>劳动力</p><p>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p><p>科技</p><p>产出:农产品</p><p>2、农业的投入-产出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p><p>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合理配置、利用</p><p>增加农业的投入,如: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产出,提高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p><p>3、农产品的重要性</p><p>(1)为人类提供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全社会人们的需要。</p><p>(2)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p><p>劳动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工业品的消费市场。</p><p>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础。</p><p>五、农业的分类</p><p>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p><p>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p><p>密集农业,又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p><p>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p><p>4、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划分为12种。课本上重点介绍了几种。其中又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两大基础部门以及混合农业。</p><p>[小结]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即农业区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下节课继续讨论。</p><p>更多地理优秀教案分享,请继续关注优学地理网【地理教学】栏目!</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五《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