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地理课外知识复习:地面沉降之困
<p>正在紧张复习的高考备考同学们,是不是一直沉浸在书中知识“无法自拔”?高考是场硬仗,需要更全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strong>高考课外知识复习专题</strong>,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p><p><strong>一、</strong><span><strong>地面沉降</strong>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截至2023年12月,中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灾区。2023年2月,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地面升降与经济上升有关。</span></p><p><strong>二、</strong><strong>地面沉降分</strong><strong>构造沉降</strong><strong>、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strong></p><p>(1)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p><p>(2) 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p><p>(3) 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 中国出现的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p><p><strong>按发生地面沉降的 </strong><strong>地质环境</strong><strong>可分为三种模式:</strong></p><p>1、现代 冲积平原模式,如中国的几大平原。</p><p>2、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如 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 常州、 无锡、 苏州、 嘉兴、 萧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p><p>3、 断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两类。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 宁波;而内陆式则为湖冲积平原,如 西安市、 大同市的地面沉降可作为代表。</p><p><strong>三、</strong><span>大面积的<strong>地面下沉</strong>现象。造成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是地壳的 构造运动和地表土壤的自然 压实;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或 天然气开采区。 不同地质环境模式的地面沉降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 研究方法和 预测模型方面也应有所不同。</span></p><p>另外,根据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还可分为:(1)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2)采掘固体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3)开采石油、天然气引起的地面沉降;(4)抽汲卤水引起的地面沉降;(5)地面下施工如地铁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p><p>四、<span>地面沉降的<strong>危害</strong>主要有:</span></p><p>(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p><p>(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p><p>(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 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p><p>地面沉降会对地表或地下构筑物造成危害;在 沿海地区还能引起 海水入侵、港湾设施失效等不良后果。人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基于上述机制,上海于2023年以后,采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升、地面部分回弹,比较成功地控制了地面沉降。</p><p>更多高考地理课外知识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