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9:01

人口的变化章末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p><p>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p><p>一、选择题</p><p>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示意图,完成1~3题。</p><p>1.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p><p>A.原始型 B.传统型</p><p>C.过渡型 D.现代型</p><p>【解析】 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故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p><p>【答案】 D</p><p>2.图中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迅速的主要原因是()</p><p>A.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p><p>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p><p>C.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p><p>D.人口政策的有力实施</p><p>【解析】 由图可知,出生率急剧下降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而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p><p>【答案】 D</p><p>3.下列国家中,与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最接近的是()</p><p>A.韩国 B.埃及</p><p>C.印度 D.南非</p><p>【解析】 埃及、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不是现代型。</p><p>【答案】 A</p><p>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p><p>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p><p>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p><p>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p><p>【解析】 读图可知甲图中0~14岁人口比重将近45%,明显高于丙图中0~14岁的人口比重(20%),故甲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高于丙地;读图可知乙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地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到7%,说明丙地的人口还未出现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数,故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乙地;丁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由此得出该题的正确答案。</p><p>【答案】 C</p><p>5.甲地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p><p>A.上学难 B.老龄化</p><p>C.民工荒 D.男女比例失调</p><p>【解析】 甲地0~14岁人口比重大,进入入学年龄的儿童多,故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上学难。从甲图看出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故男女比例失调并不是甲地存在的人口问题。甲地劳动年龄人口在70%以上,劳动力充足。</p><p>【答案】 A</p><p>下面分别为2023~2023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6~7题。</p><p>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p><p>B.乙、丙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p><p>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p><p>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p><p>【解析】 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表明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p><p>【答案】 D</p><p>7.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p><p>A.甲 ②⑥ B.乙 ④⑤</p><p>C.丙 ①④ D.丁 ①③</p><p>【解析】 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p><p>【答案】 D</p><p>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一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根据材料和图,回答8~9题。</p><p>8.x1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p><p>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p><p>C.政治因素 D.社会因素</p><p>【解析】 x1处于低幼年龄段,迁移主要是随父母一起举家搬迁,属于社会因素,故D正确。</p><p>【答案】 D</p><p>9.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p><p>A.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p><p>B.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p><p>C.我国x2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南部地区迁往北部地区</p><p>D.我国x1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p><p>【解析】 x3人口为高龄人口,我国高龄人口迁移率很低,美国退休人口有较多的迁移,故A错误。美国退休人口有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的趋势,故B正确。x2为青壮年龄段,我国目前青壮年主要向东南沿海迁移,故C错误。目前我国幼儿随父母主要向东南沿海迁移,故D错误。</p><p>【答案】 B</p><p>浙江省是2023年全国率先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的省份。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实施情况下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10~11题。</p><p>10.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实施情况下,2023~2023年()</p><p>A.人口总抚养比先降后升</p><p>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p><p>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23年</p><p>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p><p>【解析】 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实施情况下,2023~2023年人口总抚养比始终在增长,增长速度先慢后快。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先增后减。故选D。</p><p>【答案】 D</p><p>11.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p><p>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p><p>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p><p>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p><p>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p><p>【解析】 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的老龄化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应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故选A。</p><p>【答案】 A</p><p>当人口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小于或等于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专家预测,我国人口红利将从2023年开始消失。据此回答12~13题。</p><p>12.下列四幅图中,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是()</p><p>【解析】 四幅图中B图显示10~14岁和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可推测15~19岁人口比重较大,同时50~60岁人口和10岁以下人口比重较小,则未来几年劳动年龄人口会快速增长,而非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较慢,必然是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A图年轻人口增长快,C、D两图老年人口增长快,都会使人口红利增长减慢。</p><p>【答案】 B</p><p>13.人口红利消失将带来的影响为()</p><p>A.劳动力充足 B.社会负担轻</p><p>C.经济增速减缓 D.人口数量减少</p><p>【解析】 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增长慢于非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则社会负担加重,使经济增速减缓。</p><p>【答案】 C</p><p>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阅读材料,完成14~15题。</p><p>14.“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p><p>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p><p>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p><p>【解析】 “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D正确。</p><p>【答案】 D</p><p>15.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p><p>A.家庭 B.经济</p><p>C.教育 D.交通</p><p>【解析】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A正确。</p><p>【答案】 A</p><p>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下图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读图,回答16~17题。</p><p>16.根据材料和图,可以得出结论是()</p><p>A.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持续下降</p><p>B.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度上升</p><p>C.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p><p>D.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p><p>【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先下降后持平,A错;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先持平后上升,B错;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导因素,C错;人口红利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的消失将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D正确。</p><p>【答案】 D</p><p>17.为应对人口抚养比转变产生的影响,日本可采取的措施有()</p><p>①推迟退休年龄 ②调整生育政策 ③输出国际劳工 ④提高消费水平</p><p>A.①② B.②③</p><p>C.③④ D.①④</p><p>【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人口抚养比总体上升,可通过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或者减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数来降低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速度。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p><p>【答案】 A</p><p>2023年6月17日新华网报道:据广州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 400万,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据此回答18~20题。</p><p>18.“1 500万”的数值是()</p><p>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p><p>C.环境人口容量 D.确定不变的</p><p>19.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不是由此产生的是()</p><p>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p><p>B.就业紧张</p><p>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p><p>D.科技发展停滞不前</p><p>20.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p><p>A.控制人口的增长</p><p>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量</p><p>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p><p>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解决供水紧张问题</p><p>18~20.【解析】 第18题,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题,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人口过多,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需求,便会造成A、B、C三项所述现象,D项内容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第20题,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所以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量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所以C项错误。控制人口增长不能改变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只能推迟人口达到这个数量的时间,A项错误。广州地区淡水资源较丰富,淡水资源并不是制约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所以D项错误。</p><p>【答案】 18.C 19.D 20.B</p><p>二、非选择题</p><p>21.阅读图万人。从2023年开始,全省人口自然变动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状态,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于2023年3月27日表决通过了《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意味着辽宁省“单独二孩”政策(一方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正式实施。下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p><p>(1)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B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与辽宁省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________类国家。</p><p>(2)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A类国家和B类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有什么不同?</p><p>(3)辽宁省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请结合这一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问题,谈谈辽宁省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积极意义。</p><p>【解析】 第(1)题,A类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明显大于7%,老龄化严重,A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即现代型;B类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明显小于7%,年轻人口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即传统型。我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降低,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增长模式同发达国家相同。第(2)题,根据现代型和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特点分析得到A、B两类国家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第(3)题,辽宁省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来说明,根据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产生的问题,分析辽宁省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积极意义。</p><p>【答案】 (1)现代型 传统型 A</p><p>(2)A国:鼓励生育;B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社会赡养负担重,劳动力不足等,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以改变我国的年龄结构,预防未来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有利于提高家庭养老能力和抵抗社会风险能力,减轻青壮年和社会的负担,适应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p><p>22.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p><p>(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p><p>(2)x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x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x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p><p>(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p><p>(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p><p>【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从自然、经济、科技水平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第(2)题,x藏地区人口压力较大,说明x藏的人口容量在减小,人口容量的减小说明x藏的生产能力在减小,消费水平在提高,分析x藏生产能力减小的原因即可。第(3)题,结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即可。第(4)题,分析一个地区人口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协调即可。</p><p>【答案】 (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p><p>(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增多等。</p><p>(3)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p><p>(4)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p><p>23.读下表,回答问题。</p><p>202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p><p>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p><p>北京市-0.2023.292</p><p>河南省0.2023.562</p><p>(1)目前北京人口总增长率明显高于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这种增长对北京的影响。</p><p>(2)简述河南的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北京的原因。</p><p>【解析】 第(1)题,人口的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从表中看北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数,故北京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简述这种增长对北京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回答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的影响。第(2)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有关,因此简述河南自然增长率高于北京的原因,可从河南、北京两地出生率与死亡率高低的比较得到答案。</p><p>【答案】 (1)外来人口迁入。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加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对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秩序、治安管理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p><p>(2)河南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于北京;北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死亡率较高等。</p><p>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约为13.40亿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7 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而2023年到2023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190%,死亡率为0.713%,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477%。</p><p>材料二: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p><p>材料三:2023年我国部分省(市)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23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p><p>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p><p>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流出流入</p><p>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p><p>流动人口城乡构成乡村75.6%22.8%</p><p>城市24.4%77.2%</p><p>(1)据材料一描述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的特点。</p><p>(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大约在________年开始出现,简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化建议。</p><p>(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p><p>【解析】 (1)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从图中可知,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方向和流动主体。</p><p>【答案】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23~2023(年间即可) 原因: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建议:提高(延长)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3)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主要从内地流向东部沿海,从乡村流向城市。</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口的变化章末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