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8:58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单元测试题2份

<p>单元检测(二)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p><p>(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p><p>一、选择题(50分)</p><p>青岛的崂山山脉形成于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山海相连,雄伟壮观。崂山的山脉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地貌景观独具特色,山体呈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结合以下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回答1~2题。</p><p>1.图中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质作用及岩石,属于崂山花岗岩和变质作用的字母编号分别是()</p><p>A.B和⑥⑧B.A和⑤⑧</p><p>C.B和①② D.A和⑥⑦</p><p>2.关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说法正确的是()</p><p>A.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p><p>B.属于图中④环节表示的地质作用</p><p>C.属于内力作用</p><p>D.属于外力作用</p><p>1~2.解析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可推断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①②③均表示重熔再生,④表示冷却凝固,⑤⑧表示外力作用,⑥⑦表示变质作用。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D项正确。第2题,花岗岩球状风化是指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花岗岩体棱角处先消失,表面逐渐变光滑的一种现象。</p><p>答案1.D2.D</p><p>“岱崮地貌”(如图)是山东省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3~4题。</p><p>3.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p><p>A.花岗岩 B.石灰岩</p><p>C.大理岩 D.玄武岩</p><p>解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在四个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岩。</p><p>答案B</p><p>4.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p><p>A.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p><p>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p><p>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p><p>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p><p>解析“岱崮地貌”具有陡直的陡崖,说明有断层发育,即该景观是先沉积后断裂出现的。</p><p>答案A</p><p>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5~6题。</p><p>5.图示断层形成过程中,上盘岩体从远处推移过来,覆盖在下盘岩体之上。甲山谷形成的地质过程是()</p><p>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覆盖—外力侵蚀</p><p>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覆盖</p><p>C.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覆盖—外力沉积</p><p>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覆盖—外力侵蚀</p><p>解析图中下覆岩有明显弯曲,最有可能是水平岩层受挤压后产生的弯曲,之后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比较甲山谷两侧岩层分布,可以发现山谷处于断层的上覆部分,谷中岩层缺失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p><p>答案D</p><p>6.某地质勘探队从乙山顶向地下深处打井,竟然发现在不同的深度分布着相同的岩层。这些岩层是()</p><p>A.⑦④②① B.⑥⑤③①</p><p>C.⑦⑤④② D.⑥④③②</p><p>解析地壳运动可以改变岩层的分布,乙山处于断层之上由②⑦⑤④岩层组成,而该山底部断层之下岩层分布呈水平状态,岩层的完整性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存在这四种岩层。</p><p>答案C</p><p>读图,完成7~8题。</p><p>7.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p><p>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p><p>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p><p>解析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外力作用依次是侵蚀、搬运、沉积作用。</p><p>答案A</p><p>8.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p><p>A.瀑布 B.洪积扇</p><p>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p><p>解析河流入海口处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p><p>答案C</p><p>2023年12月3日,北京被大雾笼罩,造成首都机场多次航班延误。据此完成9~10题。</p><p>9.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p><p>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p><p>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p><p>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于地面上</p><p>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p><p>10.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p><p>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p><p>B.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p><p>C.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p><p>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p><p>9~10.解析第9题,雾是水汽遇冷凝结于悬浮物质之上的现象。雾的形成需要空气遇冷,水汽凝结,因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雾的形成,A、B项错误;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C项错误。第10题,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雾使大气透明度降低,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p><p>答案9.D10.C</p><p>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现象、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某模式图,读图回答11~12题。</p><p>11.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p><p>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p><p>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p><p>12.若该图为世界大洋环流中的副热带环流,S线代表纬线,则()</p><p>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p><p>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p><p>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p><p>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p><p>11~12.解析第11题,②表示郊区的空气流向城区,在②处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可起到降温、增湿和净化的作用。如果不在②处植树造林,会使城区的污染空气再由近地面返回城区,造成城区的二次污染。第12题,图示大洋环流为副热带环流,且呈逆时针,则此环流圈位于南半球,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③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p><p>答案11.C12.B</p><p>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p><p>13.P地的气候特点是()</p><p>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p><p>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p><p>14.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p><p>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p><p>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p><p>13~14.解析第13题,P地地处30°N,且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联系地中海气候可知此时为夏季,气候特点为炎热干燥。第14题,Q地地处60°N,其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中纬西风吹来的暖湿气流。</p><p>答案13.D14.A</p><p>下图示意某年11月上海市连续四天的天气状况,读图回答15~16题。</p><p>11月9日11月10日11月11日11月12日</p><p>多云</p><p>13—24℃</p><p>阴</p><p>12—17℃</p><p>大雨</p><p>11—16℃</p><p>晴</p><p>5—17℃</p><p>15.11月11日的降雨类型可能是()</p><p>A.对流雨 B.台风雨</p><p>C.锋面雨 D.地形雨</p><p>解析比较11月9日和11月12日两天气温的差异,可以发现经过10日的阴天和11日大雨天气之后,12日的气温明显下降,推测该次降水与冷锋活动有关,故11月11日的降雨类型可能是锋面雨。</p><p>答案C</p><p>16.若图中天气状况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则该天气系统对当地的影响有()</p><p>A.沙尘肆虐 B.气压降低</p><p>C.引发洪涝 D.提高空气质量</p><p>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该天气系统是冷锋,冷锋过境常伴有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其影响有气压升高、温度降低等。大风、降水等天气过后空气质量会有所提升。</p><p>答案D</p><p>读某日10时世界某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17~18题。</p><p>17.此时,M地近地面吹()</p><p>A.西北风 B.东北风</p><p>C.西南风 D.东南风</p><p>解析图中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左侧(即偏西方向),又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形成东南风。</p><p>答案D</p><p>18.若图中虚线为锋面,则此时N地的天气状况是()</p><p>A.阴雨绵绵 B.晴朗少雨</p><p>C.暴风骤雨 D.大雪纷飞</p><p>解析图中N地位于冷锋前,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p><p>答案B</p><p>读江苏省常年各月雾日数和霾日数变化图,回答19~20题。</p><p>19.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的条件是()</p><p>①冷锋活动频繁②大气层结稳定③空气湿度大④气温剧增</p><p>A.①② B.②③</p><p>C.①④ D.③④</p><p>解析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形成雾霾;由于空气湿度大,霾易与雾结合在一起;冷锋活动频繁及气温剧增均有利于雾霾消散。</p><p>答案B</p><p>20.每年11月份是江苏雾霾天气多发的时段,其原因最可能是()</p><p>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p><p>B.石化企业排放废气增多</p><p>C.交通工具数量猛增</p><p>D.地面燃烧秸秆</p><p>解析苏北地区秸秆燃烧使空气中悬浮颗粒、固体杂质增多,这些污染物质与水结合在一起,形成雾霾天气。</p><p>答案D</p><p>如图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21~22题。</p><p>21.麦哲伦海峡是为纪念麦哲伦首次带领船队通过而得名的。麦哲伦船队于2023年10月至2023年11月通过该海峡时,航行的情况是()</p><p>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p><p>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p><p>解析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麦哲伦海峡位于50°S附近区域,常年受盛行西风及西风漂流影响。因此,总体看,麦哲伦船队自东向西通过该海峡时为逆风逆水航行。</p><p>答案B</p><p>22.麦哲伦通过麦哲伦海峡后,在太平洋中航行了110天,期间风平浪静,因而感叹“这真是一个太平的海洋”,太平洋名称由此而来。下列有关此期间“太平”的叙述,正确的是()</p><p>①此时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北温差小,风力小②此时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北温差小,风力小③部分航段位于赤道附近区域,风浪小④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比常年偏低,气旋活动减少,风浪小</p><p>A.①④ B.②③</p><p>C.①③ D.②④</p><p>解析通过麦哲伦海峡后的110天,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差小,风浪小;读图可知,部分航段位于赤道附近区域,赤道附近受低气压控制,又称赤道无风带,所以风浪小。冬季南北温差大,风浪会更大。赤道附近因地转偏向力极小,所以基本没有气旋活动,④描述错误。</p><p>答案C</p><p>读北半球某地等值线示意图(如图),图中数值①③⑤。据此回答23~25题。</p><p>23.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则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p><p>A.a B.b</p><p>C.c D.d</p><p>24.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b点的风向和ad虚线所示的天气状况可能为()</p><p>A.北风,晴朗干燥 B.西风,阴雨天气</p><p>C.北风,阴雨天气 D.西风,晴朗干燥</p><p>25.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则图中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p><p>A.ac B.dba</p><p>C.db D.cad</p><p>23~25.解析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处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b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会形成北风;ad处等压线由数值大的弯向数值小的,为高压脊,故会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由题干中①③⑤及a、b、c、d在图中的位置可判断风速的大小关系。</p><p>答案23.D24.A25.A</p><p>二、综合题(共50分)</p><p>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p><p>(1)推断图中锋面的类型及受该锋面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p><p>(2)分析甲处的地貌形态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指出甲、乙、丙三处中受侵蚀作用最强的一处,分析其原因。</p><p>(3)假如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简述我国东南季风增强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p><p>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该锋面为暖锋,受暖锋影响的地区会有连续性降水。第(2)题,甲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岭。乙处受到的侵蚀作用最强,结合地形和水的作用分析原因。第(3)题,东南季风增强时,降水增多,河流搬运能力增强,同时地下水位上升。</p><p>答案(1)锋面类型:暖锋。天气特征:连续性降水。</p><p>(2)甲地地貌形态为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乙处受侵蚀作用最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裂隙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水在该处的侵蚀作用较强。</p><p>(3)水汽输送量增大,降水增多;河流搬运能力增强;地下水位升高。</p><p>27.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p><p>(1)此时,①②两处表层海水整体上的流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p><p>(2)图中气压状况对大气环流会产生哪些影响?</p><p>(3)甲地处于沿海,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分布着大片荒漠。试述其原因。</p><p>印度的班加罗尔、金奈、海得拉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科技城。如今依靠国家长远的战略决策,基于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系统,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这三大城市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p><p>(4)试分析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形成的条件。</p><p>解析第(1)问,①处是波斯湾与阿曼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由于海水的盐度差异,存在密度流,表层海水整体上由东向西流;②处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整体上由西向东流。第(2)问,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图示地区形成了亚洲低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并形成了西南季风。第(3)问,可从大气环流(主要是风向)、气压带分布等方面分析甲地降水少的原因。第(4)问。可从工业基础、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p><p>答案(1)由东向西由西向东</p><p>(2)图示地区形成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并吹向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p><p>(3)夏季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与海岸平行,气流干燥;受夏季风影响形成的沿岸离岸洋流,该洋流对附近陆地有明显的降温减湿作用;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p><p>(4)国家政策支持;技术、人才优势明显;资金来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工业集聚效应明显。</p><p>28.图①为我国某地自然环境示意图,读图①②,回答下列问题。(18分)</p><p>(1)读图①判断,该地属于________气候。</p><p>(2)形成A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B处岩石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p><p>(3)C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如果③地区植被遭破坏,C地区发生________灾害的可能性会增大。</p><p>(4)图②为①②两地水文站测得的河流水量变化曲线,实线表示图中①还是②处水位过程线________。请说明湖泊对河流径流的影响________。</p><p>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p><p>(2)流水沉积作用断层沉积</p><p>(3)地表径流洪涝</p><p>(4)②调节径流,削峰补枯</p><p>29.下面图甲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a点和b点的纬度相同,图乙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p><p>(1)此时该地区正处于________季(填冬或夏),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在甲图中用箭头画出空气运动的情况。</p><p>(3)乙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分布在________半球(填南或北),在甲图的陆地和海洋这两个区域中,能形成乙图所示天气系统的是________(填陆地或海洋),另外一个区域不能形成这种天气系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乙图各点中,最有可能正在经历暴雨天气的是________,在接下来的一段较短的时间内,D点的天气将如何变化?</p><p>答案(1)冬陆地比同纬度海洋的气压高,说明陆地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低,故为冬季</p><p>(2)图略,应画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圈。</p><p>(3)北海洋另外一个区域(陆地)此时形成高压中心,空气做辐散运动,冷暖气团无法相遇,故无法形成锋面</p><p>(4)C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云层增厚,可能出现阴雨天气。</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单元测试题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