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歌词背景选择题复习专项
<p>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优学地理网特为同学们整理了<strong>地理专项选择题</strong>,希望同学们在做题之余将知识点牢记。</p><p>如:在复习“青藏地区”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倾听着优美嘹亮的歌声,学生仿佛已置身于那白雪皑皑、群山巍峨的世界屋脊。</p><p>“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请根据上述三句歌词完成1—3题:</p><p>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其形成于:</p><p>A.新生代第三纪 B.新生代第四纪</p><p>C.中生代 D.古生代后期</p><p>2.青藏高原地区天空特别蓝,其原因是:①太阳辐射强烈;②空气中水汽含量少;③该地区工业欠发达,大气污染少;④地势高,空气稀薄。</p><p>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p><p>3.青藏高原上座座山川相连,说明其地形特征是:</p><p>A.近看成山,远看成川 B.远看成山,近看成川</p><p>C.地形崎岖,河谷纵横 D.山脉平行,河谷相间</p><p>简析:上述三个问题既联系了青藏高原的地形、地势、地壳的演化史,又联系了太阳辐射、气候状况、大气的散射作用及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多个知识点。以歌词为主线,不仅抓住了这节课知识的主干,也突出了背景材料的深刻内涵。</p><p>又如:在复习我国经济特区时,可选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作为切入点,优美动听的旋律宛如屡屡春风吹入学生心田。</p><p>2023年,那时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据此分析回答4——5题:</p><p>4.这位老人在南海边所画的圈是指:</p><p>A.海南地区 B.第一批经济特区</p><p>C.港、澳、台地区 D.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护区</p><p>5.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①水量充足,水能丰富; ②矿产、能源丰富;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④地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⑤水陆交通便利。</p><p>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p><p>简析:改革开放后,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该题从自然、社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为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p><p>再如:在复习“长江”这节课时,可选用《长江之歌》为序曲,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主旋律中去体味长江的汹涌澎湃。</p><p>“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以这句歌词为背景分析6—7题:</p><p>6.关于长江发源地及其补给水源的描述,正确的是:</p><p>A.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其上游各支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p><p>B.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其上游各支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p><p>C.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其上游各支流以雨水补给为主</p><p>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其上游各支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p><p>7.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汛期往往出现在:</p><p>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p><p>“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据此回答8—9题:</p><p>8. 长江纳百川而成汹涌之势,穿高峡而成急流之威,长江从上游至下游穿过的地形区依次是:</p><p>A.横断山—巴颜喀拉山—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渤海</p><p>B.巴颜喀拉山—祁连山—四川盆地—雪峰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海</p><p>C.巴颜喀拉山—横断山—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海</p><p>D.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四川盆地—大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海</p><p>9.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p><p>A.落差大的上游河段 B. 水量、落差都较大的中游河段</p><p>C.水量大的下游河段 D.水量平稳的入海口处</p><p>“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据此分析第10题:</p><p>10.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我们常将黄河誉为“母亲河”,如果说长江也具有母亲的情怀,那么,她的无私奉献又体现在哪里呢?①塑造了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②营造了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③具有航运、养殖、灌溉之利;④提供了丰富的水能。</p><p>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p>简析:“长江之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在教学中,将其歌词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巧妙设疑,学生不仅能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而且也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锻炼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p><p>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不难看出,增强试卷的亲和性、突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查已成为大趋势。比如,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第33、34、35题,“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古诗词的引用,以及第39题对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赏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我想无论是以诗画为背景还是以歌词为背景组织设问,应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p><p>参考答案:1.A 2.C 3.B 4.B 5.D 6.D 7.B 8.C 9.A 10.C</p><p>更多地理试题分析,尽在优学地理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