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8:44

人类与环境学案

<p>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p><p>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p><p>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p><p>(1)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p><p>(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p><p>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p><p>思维活动</p><p>1.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p><p>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p><p>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p><p>文明类型采猎万年至</p><p>前1万年公元前</p><p>1万年至</p><p>18世纪公元18世</p><p>纪至20世</p><p>纪末20世纪</p><p>末以后</p><p>对自然</p><p>的态度依赖自然</p><p>(敬畏自然、</p><p>崇拜自然)⑤改造自然征服自然⑥善待自然</p><p>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p><p>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p><p>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p><p>题蔓延到</p><p>⑦全球⑧全球环境</p><p>问题亟待</p><p>解决</p><p>人类行为听天由命⑨开始大规</p><p>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p><p>境保护补</p><p>救措施⑩谋求可持</p><p>续发展</p><p>思维活动</p><p>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p><p>答案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p><p>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p><p>1.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p><p>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p><p>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p><p>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p><p>思维活动</p><p>3.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观点正确吗?</p><p>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不是不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应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p><p>探究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p><p>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p><p>(1)圈层I代表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p><p>(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p><p>(3)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p><p>(4)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p><p>(5)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p><p>(6)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p><p>(7)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p><p>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p><p>(2)物质 能量 废弃物</p><p>(3)人类 反馈</p><p>(4)生产 消费</p><p>(5)大</p><p>(6)A B D C</p><p>(7)对立统一</p><p>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通常讲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p><p>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p><p>①、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p><p>③、④: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p><p>⑤、⑥: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p><p>⑦、⑧: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p><p>迁移应用1 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p><p>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p><p>A.①② B.①③④</p><p>C.②③ D.②④</p><p>答案 B</p><p>解析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p><p>探究点二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p><p>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p><p>(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p><p>(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p><p>(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p><p>(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p>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p><p>(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p><p>(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p><p>(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p><p>反思归纳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p><p>文明类型阶段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p><p>采集渔猎崇拜自然水平低下,</p><p>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恐惧和依赖</p><p>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环境科学萌芽</p><p>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发展速度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p><p>后工业</p><p>文明善待自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谋求可持续发展</p><p>迁移应用2 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p><p>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p><p>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p><p>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p><p>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p><p>答案 C</p><p>解析 注意理解人类的能力与自然之间态度关系,是正确选择的关键。</p><p>探究点三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p><p>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这里是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位于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紧靠着长白山北坡的景区大门。树林里,超过200岁的云杉、红松和冷松高耸着。别墅就掩映在树林中,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官方226;长白山之伤》</p><p>(1)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重点开发了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什么价值?</p><p>(2)在长白山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违背了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哪些原则?为什么?</p><p>答案 (1)经济价值、娱乐和美感价值。</p><p>(2)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在自然保护区内滥砍原始森林建“贵宾接待中心”本身就是不尊重自然;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是为少数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增加个别部门收入的一种行为,只尊重个人而忽视其对整个人类及其后代影响的一种行为。</p><p>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p><p>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p><p>尊重与善待自然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p><p>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p><p>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p><p>迁移应用3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p><p>A.尊重与善待自然</p><p>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p><p>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p><p>D.以上都不是</p><p>答案 A</p><p>解析 青藏铁路修建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p><p>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p><p>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p><p>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p><p>D.环境决定人类活动</p><p>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p><p>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p><p>答案 A</p><p>解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p><p>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p><p>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p><p>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p><p>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p><p>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p><p>答案 D</p><p>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的地位,对土地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业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p><p>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p><p>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p><p>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p><p>C.人类对部分生物资源的破坏</p><p>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p><p>答案 C</p><p>解析 采猎.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p><p>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p><p>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发生</p><p>答案 B</p><p>解析 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不合理地排放过多的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p><p>5.读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p><p>(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p><p>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p><p>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p><p>(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p><p>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p><p>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p><p>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p><p>D.人类要控制和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谋求人地协调发展</p><p>答案 (1)④ ⑥ ⑤ ③ ① ②</p><p>(2)D</p><p>解析 (1)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2)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p><p>[基础过关]</p><p>1.以下人类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及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组合,正确的是()</p><p>A.古代文明——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p><p>B.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p><p>C.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p><p>D.当代文明——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p><p>答案 B</p><p>解析 原始社会已出现环境问题,但不明显;农业社会开始显露出环境问题,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走向了全球;当代社会,人类已认识到必须善待自然,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p><p>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p><p>2.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答案 A</p><p>解析 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③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以及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环境“提供”的。</p><p>3.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_______的关系()</p><p>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p><p>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p><p>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p><p>D.相互依存、相互影响</p><p>答案 D</p><p>解析 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p><p>读“人类.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答案 A</p><p>解析 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①~④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答案 C</p><p>解析 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p><p>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p><p>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p><p>答案 D</p><p>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迅速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强,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与尖锐。</p><p>7.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p><p>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p><p>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p><p>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p><p>D.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p><p>答案 C</p><p>解析 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呼伦贝尔草原和x疆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p><p>8.读“人与鸟和谐相处图”,此图反映了人类()</p><p>A.崇拜自然 B.屈服于自然</p><p>C.凌驾于自然 D.与自然和谐相处</p><p>答案 D</p><p>解析 在图中人给海鸥喂食,海鸥没有惧怕人类,海鸥接受了人的喂食。鸟儿对人类也没有畏惧和不适,一切构成和谐的风景。这反映出人与生物及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p>[能力提升]</p><p>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9~10题。</p><p>9.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p><p>A.崇拜 B.依赖</p><p>C.征服 D.友好</p><p>10.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p><p>A.①②③ B.②①③</p><p>C.①③② D.②③①</p><p>答案 9.C 10.B</p><p>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图①中人类一味对环境进行索取,强调的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是征服;图②人类环境影响微弱,受环境的影响大,应是人类早期的人地关系表现;图③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保护。</p><p>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教的教义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11~12题。</p><p>11.古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多”,说明了()</p><p>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p><p>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p><p>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p><p>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p><p>1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该思想反映了()</p><p>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p><p>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p><p>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p><p>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p><p>答案 11.B 12.C</p><p>解析 第11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第12题,儒家该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p>1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p><p>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p><p>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p><p>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p><p>答案 D</p><p>解析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误心态。</p><p>14.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p><p>(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p><p>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B.对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D.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p><p>答案 (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p><p>(2)恶性 对立 协调统一</p><p>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p><p>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p><p>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p><p>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p><p>(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p><p>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p><p>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p><p>(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p><p>答案 (1)C (2)C (3)A</p><p>(4)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p><p>解析 第(1)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题,在工业)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当然的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p><p>更多地理相关内容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br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类与环境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