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地理农业教学计划人教版
<p>大家一定要在平时不断积累,优学地理网为大家准备了初二上册地理农业教学计划,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p><p>一、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p><p>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p><p>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p><p>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p>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p><p>过程与方法:</p><p>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p><p>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p><p>情感态度价值观:</p><p>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p><p>二、教学重难点</p><p>教学重点:</p><p>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p><p>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p><p>教学难点:</p><p>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p><p>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p><p>三、教学方法</p><p>讨论法,指导探究法。</p><p>四、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p><p>[出示课件]“情系‘三农’谋发展”</p><p>[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p><p>(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p><p>[资料展示]202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p><p>[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p><p>(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p><p>讲授新课</p><p>一、农业及其重要性</p><p>[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p><p>[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p><p>[师生小结]农业概念。</p><p>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p><p>[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p><p>[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p><p>(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p><p>[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p><p>(设计意图: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p><p>[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p><p>[教师承转]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个说法?为什么?</p><p>[出示课件]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p><p>──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p><p>──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p><p>[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p><p>[教师小结]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p><p>[出示板书]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p><p>二、农业的地区分布</p><p>前面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大胆设计我国主要农业部门的适宜发展地区。</p><p>[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p><p>(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理解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奠定基础。)</p><p>[出示课件]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各自对“主要农业部门发展地区”的设计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释。</p><p>(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完善自己的知识,也进一步明确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p><p>学生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获取相关信息。</p><p>(设计意图:学会提出问题,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p><p>[教师承转]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你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东西部和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p><p>[小组讨论、展示、评议、完善]</p><p>(设计意图: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将原因的分析结合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已学知识上,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p><p>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p><p>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p><p>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p><p>[学生讨论交流]</p><p>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p><p>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p><p>(设计意图: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p><p>[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p><p>(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p><p>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p><p>[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p><p>[学生抢答]略。</p><p>[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p><p>[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97活动。</p><p>[学生讨论、交流、小结]</p><p>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p><p>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p><p>[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p><p>(1)与城市的距离</p><p>[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p><p>(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p><p>[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p><p>(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p><p>[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p><p>[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p><p>(设计意图: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p><p>[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p><p>(设计意图: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p><p>四、走科技强农之路</p><p>以小组活动、学生讨论为主,交流我国农业中的科技应用,教师补充一些资料图片。</p><p>(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兼顾广阔的网络资源。)</p><p>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地理农业教学计划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