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球的面貌》复习重点总结
<p>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p><p>2、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他率领船队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实际</p><p>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有:日月食;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p><p>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2023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p><p>4、识记下列重要的经纬线名称和经纬度</p><p>0°经线:本初子午线,他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纬线:赤道</p><p>南北回归线:23.5° 南北极圈:66.5° 两极90°</p><p>5、空中看北极逆时针旋转,看南极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p><p>6、填写有关经纬线的内容</p><p>纬线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p><p>经线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p><p>纬线形状 圆</p><p>经线形状 半圆</p><p>纬线长度 不相等</p><p>经线长度 相等</p><p>纬线指示方向 东西</p><p>经线指示方向 南北</p><p>7、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并在南北两极各汇成一个点</p><p>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增加,最大到90°</p><p>经度的变化规律:由0°经线向东向西经度逐渐增大,最大到180°,并在180°合成一条经线</p><p>8、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0°经线以东称东经,以西称西经,180°经线以东称西经,以西称东经</p><p>9、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p><p>10、判断经纬线,超过90°的是经线,都不超过90°时,横线是纬线,纵线是经线</p><p>11、判断南北纬、东西经,就看度数向哪个方向增加,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p><p>12、能够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且一条经线是东经,另一条经线是西经</p><p>13、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叫经纬网,利用它可以很方便的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p><p>14、如何根据经纬度找到一个点:找到经纬度所在的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即这个点</p><p>如何找到一个点的坐标:找到通过这个点的经线与纬线,经线和纬线的经纬度即为这个点的坐标</p><p>15、地球表面,海洋占总面积的71%,陆地占总面积的29%,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p><p>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p><p>1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几个岛屿组成群岛,海洋</p><p>的主体部分叫洋,大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宽度较窄的水道叫海峡</p><p>17、识记各半球及大洲、大洋的名称</p><p>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知识点</p><p>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知识点</p><p>18、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即“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p><p>洋”</p><p>19、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p>20、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小的大洲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面积最小大大陆是澳大利亚</p><p>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p><p>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最浅的大洋是北冰洋,我国所</p><p>在的大洲是亚洲,我国所在的大陆是亚欧大陆,被亚欧北美洲三大洲环绕的大洋是北冰洋,被太平洋印度洋</p><p>大西洋三大洋环绕的大洲是南极洲</p><p>21、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p><p>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p><p>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p><p>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p><p>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p><p>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p><p>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p><p>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p><p>22、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p><p>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非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p><p>23、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p><p>相对高度:地面某个低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p><p>24、世界的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p><p>25、比较五种基本地形</p><p>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共同点</p><p>平原 很低,小于200米 平坦广阔 地面起伏小</p><p>高原 较高,大于500米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p><p>山地 较高,大于500米 峰峦起伏,坡度较陡 地面崎岖不平</p><p>丘陵 较低,小于200米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p><p>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p><p>26、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p><p>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p><p>27、填写海底地形及其特征</p><p>海底地形 特点</p><p>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p><p>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p><p>海沟 海洋底布最深的地方</p><p>大洋中脊 大洋中新诞生的地方</p><p>28、判断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的方法</p><p>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四周低,中间高,带有山顶符号</p><p>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易建设水库,坝址选择开口较小处</p><p>鞍部:两山之间较低的部分</p><p>陡崖:数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p><p>山谷:一组等高线向高值弯曲,山谷处易形成河流</p><p>山脊:一组等高线向低值弯曲</p><p>29、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疏松,坡度缓;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疏松,温差小</p><p>30、分层设色地形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山地</p><p>31、等高线与等高线之间等高距相等,实地距离不相等</p><p>32、大陆漂移假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p><p>33、填写下图中六板块的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知识点</p><p>34、板块构造运动的特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p><p>活跃,多火山、地震</p><p>35、全球共有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p><p>块,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p><p>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p><p>36、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p><p>多火山地震的地方,其余均为两两板块交界处</p><p>37、解释下列现象的形成</p><p>地中海面积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形成</p><p>红海面积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形成</p><p>阿尔卑斯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p><p>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p><p>日本地震频发: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p><p>英国地震较少: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p><p>更多地理知识总结,尽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