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学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及答案
<p>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优学地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p><p>一、选择题</p><p>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该资料反映了()</p><p>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p><p>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p><p>【解析】 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答案】 B</p><p>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p><p>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p><p>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p><p>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p><p>【解析】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p><p>【答案】 C</p><p>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3~4题。</p><p>3.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p><p>A.地形 B.气候</p><p>C.水文 D.植被</p><p>4.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p><p>A.差异性 B.均衡性</p><p>C.整体性 D.稳定性</p><p>【解析】 第3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第4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答案】 3.D 4.C</p><p>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p><p>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p><p>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p><p>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p><p>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p><p>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p><p>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解析】 该图反映了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背风坡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荒漠,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p><p>【答案】 5.A 6.D</p><p>(2023•南通高一检测)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为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7~8题。</p><p>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p><p>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p><p>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p><p>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p><p>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p><p>8.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p><p>A.整体性 B.差异性</p><p>C.规律性 D.不均衡性</p><p>【解析】 第7题,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导致气候变冷,生物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作用加强,导致全球变暖。第8题,图中所示内容,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p><p>【答案】 7.D 8.A</p><p>读下面“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完成9~10题。</p><p>9.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蚀的是()</p><p>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p><p>C.柏树林 D.天然草坡</p><p>【解析】 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了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CO2浓度。CO2的浓度越大,土层越容易被深蚀。从图中可知,人工草坡的土层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土层最易被溶蚀。</p><p>【答案】 B</p><p>10.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p><p>A.水土流失 B.石漠化</p><p>C.滑坡、泥石流 D.土壤盐碱化</p><p>【解析】 图示地区为喀斯特地形,山上的土层很薄,如果植被遭到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山坡上很薄的土壤就会被冲到山下,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产生石漠化。</p><p>【答案】 D</p><p>伦敦有“雾都”之称,2023年该市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导致4 000人死亡。近年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质量大大提高,雾日已不多见。据此完成11~12题。</p><p>11.伦敦“雾都”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p><p>A.位于山地迎风坡,有利于水汽的凝结</p><p>B.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p><p>C.近地面空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p><p>D.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p><p>12.我国某市有两家大型有色金属厂,近年该市也多次发生酸雾事件。从城市发展角度,该市准备采取的一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p><p>A.有色金属厂实行关停并转</p><p>B.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p><p>C.采取一定措施,限制其生产规模</p><p>D.在有色金属厂附近办硫酸厂,回收利用废气</p><p>【解析】 第11题,伦敦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雾。第12题,在有色金属厂附近办硫酸厂,可以利用有色金属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做到废物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p><p>【答案】 11.B 12.D</p><p>二、综合题</p><p>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p><p>(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p><p>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p><p>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p><p>(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p><p>(3)长江流域的2023年洪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p><p>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p><p>【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2023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p><p>【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p><p>(2)整体 水 土地</p><p>(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p><p>(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p><p>1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根据以下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p>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p><p>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p><p>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p><p>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p><p>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p><p>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p><p>(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p><p>(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p><p>(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p><p>【解析】 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就大。第(2)题,从左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越大时,水的下渗越少,岩溶地貌发育越差。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p><p>【答案】 (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p><p>(2)植被覆盖率高,加快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画图:</p><p>(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p><p>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