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命题影响因素分析
<p>学科教学经常需要应对命题任务,命题可以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检验。</p><p>试题的难度,一般可以用得分率来衡量,得分率低则难度大,命题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试性质、考试目的等来调整命题的难度。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调整控制命题的难度呢?或者说,有哪些因素影响到试题的难度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p><p><strong>1. </strong><strong>试题题型</strong></p><p>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客观题)和非选择题(主观题)两大类,后者又包括填空题、综合分析题等。</p><p>通常情况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大都通过题干和选择项有比较完整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对一些概念和术语有准确的识记,难度较小,填空题、分析题则难度会提高。</p><p>对于一些低年龄段学生的考试,如初中学生的地理阶段考试,可以多一些选择题形式;或者在综合分析题的小题中,采用填空题、选择题混合的形式,以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p><p><strong>2. </strong><strong>知识点数</strong></p><p>又称为知识广度,指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点的数量。如果试题仅考查了一个知识点,则试题难度较小;如果试题考查了两到三个跨度较小的知识点,则试题难度中等;如果试题考查了大于等于三个且跨度较大的知识点,试题的难度就比较大,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结合某具体区域的考查能够综合涉及到自然、人文地理的各种要素,一般有一定的难度。</p><p>另外,通常一个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数多,试题描述性的文字也会增加,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也相应提高,试题的难度自然就增大了。</p><p>教师需要区分合格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对于合格性考试的命题,尽量一个问题只涉及1个知识点考查,而对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模拟命题,则可以适当综合,考查2-3个或更多的知识点。</p><p><strong>3. </strong><strong>知识深度</strong></p><p>知识深度是指测试内容的知识水平。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类型。</p><p>识记是一种记忆水平的学习目标,考查对基本概念、术语和定义的记忆;理解主要是要求学生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等的准确把握;应用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学科的基本概念进行知识迁移和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分析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具体的方案、方法和步骤,如:地理成因类的分析;评价则需要对事物的优劣做出价值评判;创造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设计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如:对区域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p><p>识记涉及的知识深度比较简单,评价和创造则需要更高的思维水平,试题考查的行为层次越高,难度也相应增大。</p><p><strong>4. </strong><strong>知识的综合性地位</strong></p><p>是指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概念和孤立的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不重要;第二类是与学科中其它知识有联系的较重要的概念;第三类是与学科中其它知识联系密切的重要概念。比如:地转偏向力、行星风系的知识,就属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越广,关系越密切,对学生领悟理解的水平要求越高,难度也就提高了。</p><p>如果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和综合,则难度会比较大。比如:问题的解答过程需要一定的数学手段,通常学生得分率较低,地方时、区时的计算等,都是地理考查和学习的难点。</p><p><strong>5. </strong><strong>学生的熟悉程度</strong></p><p>距离新课结束的时间久远,复习和相应的练习是否充分,学生对试题的内容、题型、思路等熟悉情况,这些能反映学生对试题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果题目与课本中的例题、习题相似程度比较高,教学中又比较重视.经过反复练习刷题;或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教师、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做实验获得,这样的试题内容学生就比较熟悉,难度就小。如果试题内容为学生所不熟悉、教学中又重视不够.则试题难度就大。</p><p>直接来自教材思考题、练习册上的习题改编,可以使考试与日常教学结合得比较紧密,学生容易发挥出平时的正常学习水平。</p><p><strong>6.</strong><strong>试题的情境化</strong></p><p>高考强调“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将试题与真实的问题情境相融合,寓知识的考查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之中。在各类考试中也借鉴这种情境化命题方式,突出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也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地理”的课程理念。</p><p>源于现实生活、科技生产、新闻时事热点的情境化试题,在近年来的各种命题中越来越普遍。新颖的情境和设问,学生普遍熟悉程度要低,多数情况下得分率偏低;通常试题的情境化也增加了试题的信息量,阅读量,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考生对该情境不熟悉,就会阻碍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从而使试题难度增大。</p><p><strong>7</strong><strong>、情境材料的信息量</strong></p><p>试题情境材料一般包括了图像、表格、文字等,包含的信息量越多,越新,条件越复杂,需要阅读、加工、提取的信息越多,试题条件与需要完成任务之间的关系越隐秘,对正确答题的干扰因素一般就越多,试题的难度也就越大。</p><p><strong>8</strong><strong>、应答要求和文字数量</strong></p><p>对答题方向的限制比较宽泛还是明确具体,影响试题的难度。比如 “分析自然原因”就比笼统地“分析原因”要具体,分析“有利影响”和笼统地“分析影响”要具体,需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文字也少。应答问题的文字数量要求越多,难度一般越大。</p><p>把复杂的客观表述题,改编成针对关键概念(关键词)的填空题,可以有效地降低难度,适合对低年龄段学生的考查。</p><p><strong>9</strong><strong>、答题时间</strong></p><p>试题题量较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应答书写的文字量偏大,可能会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答题,得分率就会降低,就会提高整个试卷的难度。</p><p>一般对整张试卷的要求,是先易后难,难点要分散、前后设问有梯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检测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p><p>教师在命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对试题进行灵活调整难度,并合理控制调整不同难度试题所占的比例,控制好整个试卷的难度,从而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能力,让教学评价更好地为教学检测服务。了解试题难度的这些影响因素,也可以提醒教师从多种角度思考、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成效。</p><p>更多精彩相关内容,尽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