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正午太阳高度教案及反思
<p>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和相当部分老师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复习都是一个难以处理的很好解决的难点。 优学地理网小编与大家分享,优秀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个较为合适的学习和复习方法:</p><p>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教学主要突出说明两者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其分布与变化规律又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关系密切,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直观的动画演示来降低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这是解决的重点。</p><p>首先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相关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p><p>1、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及相应的时间段:</p><p>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到秋分日</p><p>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p><p>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和相应的时间段:</p><p>太阳直射点向北移: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p><p>太阳直射点向南移:从夏至日到冬至日</p><p>然后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来分析:</p><p>一、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p><p>1、指导学生分析如何判断昼夜长短:</p><p>通过演示,结合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说明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p><p>昼弧>夜弧 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 昼短夜长</p><p>昼弧=夜弧 昼夜等长 昼(夜)弧为360° 极昼(夜)</p><p>分析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p><p>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半球位置的关系:</p><p>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p><p><strong>分布看“位置”:照哪哪长,越高越长</strong></p><p>2、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p><p>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的关系 :</p><p>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p><p>直射点的纬度越高,该半白昼越长。</p><p><strong>变化看“移动”:移哪哪长,越高越长</strong></p><p>3、分析极昼极夜的分布与变化</p><p><strong>分布看“位置”:照哪哪有。变化看“移动”:移高变大,移低变小。</strong></p><p>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p><p>1、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p><p>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p><p><strong>分布看“远近”:近大远小”</strong></p><p>2、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p><p>太阳直射点移向某一纬线时,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太阳直射点移离某一纬线时,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p><p><strong>变化看“移动”:移来变大,移去变小</strong></p><p><strong>反思:</strong>原来也是依据课本进行相关的讲解,一直是效果不好,后来没有用课件,按思路进行讲解,效果好一些。近两年间,用了相当长时间进行课件的编制,用这个课件之后,效果明显好很多,在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教学时,也尝试过其他能让学生更参与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学生能力和知识的限制,效果出不来,还是一直用这个思路和课件进行教学,效果一直不错。希望对各位有借鉴。</p><p>更多教学经验反思,请继续关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