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单元练习:地球上的大气
<p>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以下是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单元练习,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优学地理网一直陪伴您。</p><p>一、 单项选择题:</p><p>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p><p>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p><p>A、8时~16时30分 B、17~23时 C、16时30分~次日7时 D、23时~次日5时</p><p>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p><p>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p><p>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p><p>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p><p>辐射差额</p><p>(千卡/厘米2.月)</p><p>4</p><p>2</p><p>6</p><p>8</p><p>10</p><p>12</p><p>4</p><p>-4</p><p>8</p><p>月</p><p>①</p><p>③</p><p>②</p><p>图1</p><p>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而散失热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向外辐射之差额,称为地面辐射差额。读图1三个地区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图,回答3-4题。</p><p>3.关于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①②③三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均位于南半球</p><p>B.曲线③所代表的地区地面辐射能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p><p>C.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②</p><p>D.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高的是曲线①</p><p>4.一日内地面辐射差额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间一般在每天( )</p><p>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p><p>图1 O是某岛屿沿东西方向地形剖面示意图。表格是岛屿甲、乙两地1月和7月平均降水状况。完成5~6题。</p><p>5.该岛屿最可能位于</p><p>A.地中海 B.印度洋北部 C.太平洋赤道附近 D.西北大西洋</p><p>6.形成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的主导因素是</p><p>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洋流影响 ④地表状况</p><p>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p><p>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7-8题。</p><p>7.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p><p>A.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p><p>8.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p><p>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p><p>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p><p>下图为沿30°N部分区域垂直剖面和该区域对应的2023米高空水平面的某时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状况。读图回答9--10题。</p><p>9.N′地区比M′地区</p><p>A.年降水少 B.年均气温低 C.气压高 D.光照强</p><p>10.影响M气压系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p><p>A.海陆分布 B.地形地势 C.太阳高度 D.季风环流</p><p>空气流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与湿度与迎风坡差异较大,如右图所示,甲、乙海拔相同,读图回答11~12题。</p><p>11.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p><p>A. 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乙地<甲地</p><p>B. 同一自然带分布最高高度甲地<乙地</p><p>C. 气温甲地=乙地</p><p>D。甲乙两地生物种类甲>乙</p><p>12.图示现象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是</p><p>A.导致甲坡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加大,农作物营养积累多,产量高,品质高</p><p>B.夏末可使乙坡粮食和水果早熟,影响产量</p><p>C.该地区聚落多分布于乙坡</p><p>D.甲坡交通线路沿河谷布局,乙坡交通线路多沿冲积扇缘布局</p><p>右图表示亚洲局部地区某日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2回答13—14题。</p><p>13.当日广州的天气可能是</p><p>A.晴朗 B.阴雨C.多雾 D.吹南风</p><p>14.厦门当日风向可能是</p><p>A.东南风 B.偏西风 C.偏东风 D.偏北风</p><p>读图5“某地区某日平均气温分布和M地全年降水和昼夜情况示意图”。完成15—16题。</p><p>15.图中,可用于判断M地位丁北半球或是南半球的主要信息有</p><p>① 山地走向 ②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 纬度分布 ④ 降水量季节变化</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16.该地区</p><p>A.分布在中纬度大陆东岸 B.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p><p>C.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D.白昼最长时降水量最多</p><p>图9</p><p>图7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完成17一19题。</p><p>17.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p><p>A.① 夏威夷高压 B.② 为阿留申低压</p><p>C.③ 为亚速尔高压 D.④ 为亚洲高压</p><p>18.若图中①低气压中心位于北纬30°与东经70°交点附近,则</p><p>A.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纬度白天比黑夜长</p><p>B.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p><p>C.开罗正遇上干燥炎热季节</p><p>D.北京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p><p>19.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p><p>a.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p><p>b.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c.1月,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p><p>d.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p><p>A.ab B.bc C.ac D.cd</p><p>2023年夏天,重庆、四川连晴高温,最高气温达44.5℃,旱灾、火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给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困难,2023万重庆人经历了一场5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峻考验。回答20-21题。</p><p>20.重庆有“火炉”之称,下列不是“火炉”形成原因的是</p><p>A.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B.盛行反气旋下沉气流</p><p>C.重庆位于河谷地带,热量不易扩散 D.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大,白昼在变长</p><p>21.下列不是川渝地区大旱原因的是</p><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脊线位置偏北偏西</p><p>B.全球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p><p>C.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D.重庆特大旱灾是三峡工程蓄水所致</p><p>图2为“不同季节部分纬度范围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p><p>22、甲、乙、丙、丁四图所反映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中,与我国台风多发季节相对应的是</p><p>A、甲图与丙图 B、乙图和丙图 C、丙图与丁图 D、甲图与丁图</p><p>23、甲图到乙图的变化过程,时间跨度约为</p><p>A、三个月 B、六个月 C、九个月 D、一年</p><p>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读图2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4~25题。</p><p>24. 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p><p>A. 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 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p><p>C. 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 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p><p>25. 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p><p>A. 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 大风雨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p><p>C. 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 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p><p>我国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有时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与此直接相关的天气系统是</p><p>A.快行冷锋 B.准静止锋</p><p>C.暖锋 D.反气旋</p><p>读图5气温和降水资料,完成26~27题。</p><p>26.关于图示气候类型分布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p><p>叙述正确的是</p><p>A、自然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p><p>B、附近海域均有寒暖流汇合</p><p>C、地表水获得的补给冬季较多</p><p>D、风力搬运沉积地貌广泛分布</p><p>27、在图示气候的分布区,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城市居民区的</p><p>A、西南面 B、西北面 C、东北面 D、东南面</p><p>图2是我国某地近50年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判断28~30题。</p><p>28.该地的气候特征是</p><p>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小 B.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小</p><p>C.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大 D.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大</p><p>29.该地最可能位于</p><p>A.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B.南疆地区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的东南部</p><p>30.该地近50年地理环境变化的特点是</p><p>A.气候变暖变干 B.气候变暖变湿 C.气候变暖河流干涸 D.气候变暖河流流量增大</p><p>图17</p><p>二、综合题:31.图17为我国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图,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中纬度西风被分成南北两支。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p><p>(1)该图反应的是 季的大气环流图。</p><p>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东亚季风为日本、台湾的降雪提供水汽来源</p><p>B.图中靠海边的山地,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少</p><p>C.冬季日本列岛西岸的雨水较多,气候特征与大陆相反</p><p>D.台湾山地一直只受东亚季风的控制</p><p>(3)图中低纬度高空中的风向及主要成因分别是</p><p>A.东风,水平气压梯度力 B.南风,地转偏向力</p><p>C.西风,水平气压梯度力 D.北风,摩擦力</p><p>(4)夏季,东亚的大气环流与 (东亚季风或盛行西风)的活动最为密切,原因是 。</p><p>(1)冬(2分) (2)AC(2分) (3)C(2分)</p><p>(4)东亚季风(2分)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加强了印度低压(2分)</p><p>32.2023年1月中旬以来,武汉市雨雪天气持续不断,但一直是下雪不见雪。1月16日凌晨,武汉城区下起该年第一场大雪,从凌晨2时左右至7时,持续的大雪使城区主要道路铺上了厚厚的积雪。残雪还未融化,浓雾又起。17日,江城遭遇了入冬以来较罕见的一场浓雾。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p><p>资料一:空气中水汽凝结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称为雾。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由辐射冷却形成,叫辐射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叫平流雾。</p><p>资料二:武汉市2023年1月6日~20日气象数据变化图(图1 3)</p><p>(1)武汉市6日~20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日,最小的 日。(2分)</p><p>(2)武汉市哪几日雨雪较大? ,判断理由是: 。(5分)</p><p>(3)简析武汉市“下雪不见雪”的原因。 。(2分)</p><p>(4)大雪过后出现的浓雾,从成因看,属于 雾,它形成的主要原因为:</p><p>。(5分</p><p>(1) 11 18(2分)</p><p>(2) 11、16、20 气压低,空气抬升的幅度最大。(5分)</p><p>(3)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没有达到能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冰点。(2分)</p><p>(4) 辐射雾 ①降雪后,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雪融化快,空气中水汽含量大(2分);②17日气压较高,空气对流较弱,大量的水汽便凝结形成了雾。(2分)</p><p>33.根据材料,回答(1)-(4)题。(11分)</p><p>材料一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温带气旋又叫锋面气旋,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是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的)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p><p>海潮(潮汐)是引潮力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波动现象。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表现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涨落)和水平方向的潮流进退。通常发生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p><p>材料二</p><p><table><tbody><tr><td><p>类型</p></td><td><p>特点</p></td><td><p>影响地区</p></td></tr><tr><td><p>台风</p><p>风暴潮</p></td><td><p>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p></td><td><p>凡有台风(飓风)影响的国家海洋、沿海地区</p></td></tr><tr><td><p>温带</p><p>风暴潮</p></td><td><p>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较低</p></td><td><p>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主</p></td></tr><tr><td><p>海潮</p></td><td><p>有明显的规律性,农历半个月中出现一次天文大潮(朔、望),一次小潮(上弦、下弦)。</p></td><td><p>沿海地区</p></td></tr></tbody></table>(1)简析图18中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4分)</p><p>(2)2023年元宵节(正月十五),乙图地区遭受特大风暴潮袭击。试分析其特别强大的原因。(2分)</p><p>(3)有关海潮和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3分)</p><p>A、都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p><p>B、其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性</p><p>C、形成的动力都来自大气的运动</p><p>D、海潮和风暴潮对我国的影响较大</p><p>E、充分利用海潮的规律,可以在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p><p>F、凡有暖流经过的地区,都会受到台风风暴潮的影响</p><p>(4)为了预防和减轻风暴潮造成的严重损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分)</p><p>(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的风暴潮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4分)</p><p>(2)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2分)</p><p>(3)BDE(3分,选三项且全对得3分,选两项且为正确选项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p><p>(4)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加固海岸堤坝等。(2分)</p><p>最后,希望优学地理网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单元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