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7:09

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垂直地带性

<p>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下面是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垂直地带性,希望对考生有帮助。</p><p>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p><p>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p><p>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km)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p><p>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23m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海拔500m左右)到山顶(海拔2023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p><p>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方精云等,2023年)</p><p>二、 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p><p>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p><p>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p><p>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p><p>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或带):</p><p>1. 基带</p><p>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p><p>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p><p>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不超过2023m,树线出现在2023m处,其下是已经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p><p>2. 雪线</p><p>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有丰富的降水,雪线在2023m,远低于北坡雪线高度2023m。</p><p>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2023m,阿尔卑斯山为2023m,挪威在 2023m,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p><p>3. 顶带</p><p>是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顶带应该是永久冰雪带,若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和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带所代替。</p><p>小编为大家提供的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垂直地带性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好好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考点:垂直地带性